美麗鄉村建設作為當前我國各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深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載體,顯現出新一輪的發展活力。下面,我們對國內成功的美麗鄉村實踐案例分析。
井岡山神山村
三產融合,合作經營
神山村按照“支部引領、干部帶頭、村民入股、貧困戶全覆蓋”的思路,成立了黃桃合作社,發展黃桃產業120多畝,打造黃桃品牌,并舉辦“神山黃桃節”,開展鄉村旅游,有效促進了“三產”的融合發展。
桐廬荻浦村
古為今用,土為洋用
作為千年古村,荻浦村在發展中保留了40幢古民居和古跡,傳承了古造紙文化、古戲曲文化、孝義文化等傳統文化。2010年起,村內出資將“始建于宋,重構于元”的古戲臺保慶堂改造為村文化禮堂,用“活態”保護的方式對文保單位進行保護與利用。除此之外,對于其他歷史建筑,采用編號的方式進行有序保護;對于閑置村舍,引用“土為洋用”的改造和經營理念,將現代生活方式與傳統農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賞,洋溢著時尚的鄉土氣息。
陜西袁家村
書記帶頭,全民創業
袁家村在兩代村書記的帶領下,經歷了“從農到工,又從工到游”的轉型,實現了從“爛桿村”到“標桿村”的蛻變。在新書記郭占武引領下,實施旅游興村戰略,十年磨一劍,走出了一條獨有的從“吃→住→產”的鄉村振興之路。同時,在村黨支部、村委會領導下,組織搭建了農民創業平臺、成立了農民學校、建立了農副產品合作社,為每一個村民提供了平等參與鄉村經營的機會,充分激活村民積極性。村委還制定了鄉規民約,要求每家商戶誠信經營,保持淳樸的鄉風民情,進一步保障了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杭州富陽文村
大師主持,整體改造
富陽文村擁有明代、清代和民國時期的江南民居40多幢,但隨著城市建設風氣進入文村,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面臨著被拆的危險。在浙江省建設廳的支持下,2012年建筑大師王澍帶領自己的團隊著手整合這里的資源,歷時3年完成了對文村的保護性改建。改建后的民居為文村帶來新的面貌,使文村成為美麗村莊建設熱點,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來到文村,還吸引了北京農業互聯網公司和眾安民宿產業發展公司等企業進駐,發展生態農業和民宿產業,帶動文村一產、二產、三產的聯動發展,為文村的農業生產注入新的活力。
在鄉村建造中,需要在保護傳統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風貌和生態肌理、保留鄉村社會價值體系和集體情感記憶的基礎上,深入發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運用現代手段,打造鄉土的、健康的、休閑的、歷史的鄉村,使鄉村成為守望鄉愁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