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河南岸的一座山梁上,屹立著一個在上個世紀初便以繁華聞名于世的“城堡”,它被人們譽為“江外小香港”,它的名字叫“迤薩”。
迤薩,是彝族卜拉語“干旱缺水”的地方,當地有民謠唱到:高高山上是故鄉,左有河來右有江,山高難把五谷出,水大難作救命湯。
這個建在紅河南岸山梁上的小城,沒有土地可供耕種,且向來缺水,按說是不適合人生存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貧瘠的地方,在一百年前有著不一樣的繁華。
古代迤薩鎮俗稱江外,江指的就是紅河,原來屬元江縣轄,是內地通往江外五土司地區及越南、老撾的重要驛站,1951年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紅河縣。
迤薩古鎮是云南三大僑鄉之一,共有8700余人華僑居住在老撾、越南、緬甸、法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6個國家和地區。迤薩本地人,十之八九有海外親屬。
迤薩古鎮詮釋的是一段云南人寫就的行走和生存的歷史。早在清末,迤薩人歷時百年艱辛,打通了11條通往東南亞鄰國的跨國商道“馬幫之路”,開創了滇南邊境貿易的新紀元。
在這樣一個本身不生產建筑材料的地方,馬馱來了磚、瓦、木材,在迤薩山城建起了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城堡建筑,還有特色鮮明的青磚瓦四合院。
據統計,迤薩現還保留的古民居建筑近百幢,這也讓迤薩成為了一個具有傳奇色彩、中西建筑風格的歐式古鎮,有“江外建筑大觀園”的美稱。
迤薩古鎮現存的建筑文化主要分為四個時期的四種特色:明末茅屋和土房、清代的瓦房和四合院、民國花樓大院與中西合璧樓房、現代高樓。
在迤薩,遍布明清、民國時期的老建筑,也有中西合璧的風格。主要集中在東門古建筑群,縣城東邊的大寨和西邊的安邦村也保存了眾多的老建筑。
東門古建筑群位于縣城東門街,主要由城樓、姚初居中西合璧民居和錢二官迷宮大院三部分組成,對外墻上、陽臺等處都修有槍眼,這是為了預防土匪襲擊。
該建筑群是目前紅河縣保存最完整、美觀雄壯的中西式、傳統清式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0000多平方米,是紅河縣馬幫歷史文化的代表和縮影。
迤薩古鎮的老街擁擠而狹窄,窄窄的街道上擁擠著許多老屋,這些老屋顯現著各自不一般的個性與逝去的繁華。
馬幫在這里走了近一個世紀,迤薩就如同待兒歸來的老者,它將遠方寄來的榮耀與熱鬧講給每一個過往的人聽,使之萬古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