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俗,而且絕大部分少數民族都依然過著我們很多人向往的鄉村生活。
他們的建筑,手工藝,信仰,生活習俗等等都是非常有挖掘的價值的,但問題在于這些東西往往都過于分散,人們如果要集中了解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族群的人的文化與習俗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去博物館,然而博物館畢竟是靜止的,不是活態的,博物館缺少的是互動和體驗。
文旅特色小鎮的打造,將一個民族或者一個族群的建筑藝術、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手工藝等在一個地方進行集中的產業化,文旅小鎮的特色便出來了。
當文化為產業賦能以后,給產業帶來的就是裂變式的發展。產業形態可以多種多樣,像手工藝產業,民俗教育產業,健康養生產業,酒文化產業,茶文化產業,旅游休閑產業,影視產業,美食產業等等不同的產業,這些有形有態的產業不僅可以為文旅小鎮帶來游客流量,更讓產業生態產生的價值呈幾何式的增長。
國家提出鄉村振興以后,特色小鎮有如雨后春筍,但是大多快馬加鞭的進行模仿,最后發現特色小鎮都不再特色,千鎮一面。甚至有的還非常的粗糙,就像過去幾十年修建的那些千篇一律,沒有任何特色的鄉鎮一樣,建起來容易,后來發現與周圍環境不協調不美觀,想要拆掉就會很難!
要避免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有創新的精神,而創新精神的背后其實是踏實的工匠精神,要做到匠人的情懷、匠人的巧思,以及匠人的堅持。
我們打造文旅特色小鎮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復制建筑,而是真的用心把一個民族、一個族群的文化體現在建筑里,比如該用木頭榫卯結構的就絕不用一根釘子,堂屋里的布局,一棵樹的位置,一座橋的造型等等都是需要經過深思熟慮的。
所以說,文旅特色小鎮想要做到移步換景、處處匠心、處處生動繁復而不重復,需要的不僅是設計,而且是一點一點琢磨出來的工藝。只要做到了這些,就不用擔心文旅特色小鎮被模仿、被山寨,因為真材實料、匠心打造的東西是模仿不了的。
在文旅特色小鎮,游客能夠看得到的價值往往只有20%,而看不到的價值卻有80%,那種價值就是文旅特色小鎮背后所代表的精神與文化,而這都需要匠心、匠人的精神去體現,正是這背后80%的價值才讓游客意猶未盡,也才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動那些來文旅特色小鎮的游人。
文化永遠都是虛無縹緲的,而產業則是實打實的,文化需要載體才能落地。產業因為注入了文化所以才能變得有底蘊有活力,而文化因為有產業的裂變式發展,才能夠得到快速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