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幾十年走完西方主流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之路,城鄉生存與發展環境產生巨大落差與不平衡。那發達國家的鄉村振興又是怎么做的呢?鄉村是如何在發達國家變成與城市相和諧的存在的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8個發達國家鄉村治理的成功模式,也希望在借鑒學習中,可以給我國帶來些啟發。
1、因地制宜型:日本造村運動
日本因地制宜型模式是指在鄉村治理中,以挖掘本地資源、尊重地方特色為典型特點,通過因地制宜地利用鄉村資源來發展和推動農村建設,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性繁榮,以日本的造村運動最為典型。
因地制宜型模式在具體的鄉村治理實踐中,非常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路,通過整合和開發本地傳統資源,形成區域性的經濟優勢,從而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產品。從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來看,很難找到適用于各地區的標準化鄉村治理模式,因此,因地制宜型的鄉村治理能夠充分發揮本地優勢,有利于提升鄉村社會的整體效益。
2、自主協同類型:韓國新村運動
韓國自主協同型模式是以創造低成本推動農村跨越式發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過政府努力支持與農民自主發展相配合共同推動與實現鄉村治理的目標,以韓國的新村運動為代表。
20世紀70年代,韓國政府為了改善城鄉關系、推動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決定在全國實行“勤勉、自助、協同”的新村運動。自主協同型的韓國新村運動模式具有科學的發展策略。
自主協同型模式是在城鄉差距十分大的國家或地區非常實用的一種鄉村治理模式。一方面,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地位,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需要對農村進行整治和改造;另一方面,長期處于貧困處境的農民,也非常愿意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落后的現狀,改善生活質量和增加經濟收入。
3、循序漸進型:德國村莊更新
德國循序漸進型模式是將鄉村治理看做一項長期的社會實踐工作,在這過程中,政府通過制度層面的法律法規調整,對農村改革進行規范和引導,逐漸地將鄉村推向發展與繁榮,以德國的村莊更新為典型。
循序漸進型模式是針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政府需要不斷調適現行的鄉村治理目標、方式和手段,以求實現農村社會的整體效益,這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
在循序漸進型的鄉村治理模式下,政府通過宏觀上的規劃制定和綜合管理,依靠制度文本和法律框架促進農村社會的有序發展。
4、精簡集約型:荷蘭農地整理
土地與鄉村資源匱乏下成長起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大國
精簡集約型模式是指在國土面積不大、鄉村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通過整合現有農村資源,充分發揮地區優勢,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以荷蘭的農地整理為代表。
荷蘭的國土面積僅為4萬多平方公里,卻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出口國,這樣的成就和荷蘭鄉村實行的精簡集約型的農地整理模式是密切相關的。
精簡集約型模式是國家在農村資源相對有限的情形下,通過對鄉村的精耕細作、多重精簡利用的方式,達到規模化和專業化的經濟社會效益。在精簡集約型模式運作下,一方面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保護了鄉村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也達到了村莊城市化、可持續性發展的目的。
5、生態環境型:瑞士鄉村建設
生態環境型模式是指政府在鄉村建設中,通過營造優美的環境、特色的鄉村風光以及便利的交通設施來實現農村社會的增值發展,提升農村的吸引力,其中瑞士的鄉村建設最為典型。隨著社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瑞士的農村和農民不斷減少,但是瑞士政府依舊將鄉村發展作為推動國家前進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實現鄉村社會的繁榮。
從瑞士政府對于鄉村建設的主要做法上來看,十分重視自然環境的美化和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瑞士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農業發放資金補助,向農民提供商業貸款,幫助其改善農村環境。
生態環境型模式是以綠色、環保理念為依托,強調將鄉村社會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休閑價值、旅游價值以及經濟價值相結合,從而改善鄉村生活質量,滿足地方發展需求。生態環境型模式在工業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以及鄉村建設已經達到領先地位的發達國家比較適用,也是農村現代化的樣板。
6、綜合發展型:法國農村改革
綜合發展型模式是指以滿足農村現代化的需求為核心,通過農村建設的集中化、專業化以及大型化方式,推動鄉村的綜合發展,以法國的農村改革為典型。法國作為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既是一個工業強國,又是一個農業富國。
法國只用了二十多年時間就實現了農村現代化建設,這主要是緣于法國政府采取了適宜的發展策略,積極有效地推進農村改革。法國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發展一體化農業”+開展領土整治。
綜合發展型模式是在國家整體規劃和科學指導的精神下,通過有效協同的方式,加強了各部門之間的聯系,很好地整合了社會中各個部門的優勢資源,使其共同致力于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綜合發展型模式非常強調完善的合作機制,以融合和互促的手段建設利益共同體,形成工農共同發展的良性經濟循環,加快了農業現代化實現。
7、城鄉共生型:美國鄉村小城鎮建設
城鄉共生型模式以遵循城鄉互惠共生為原則,通過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一體化發展等策略來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的雙贏局面,以美國鄉村小城鎮建設為典型。美國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非常推崇通過小城鎮建設來實現農村社會的發展。
城鄉共生型模式產生于特殊的社會人文環境,多見于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發達國家,以農村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發達的城鄉交通條件為基礎,能夠全面提升國家的現代化水平。在城鄉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經濟目標的同時,更加重視鄉村生態、文化、生活的多元化發展。
8、伙伴協做型:加拿大農村計劃
伙伴協作型模式是指在互相交流和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通過跨部門之間的協商合作形成戰略伙伴關系,最終共同致力于鄉村善治目標的實現,以加拿大的農村計劃最為典型。加拿大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也存在著城鄉之間貧富分化的情況。
為了扭轉這一現象,提升鄉村社會的活力,加拿大政府于1998年頒布實施了《加拿大農村協作伙伴計劃》,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公共事務治理以及村民的就業教育問題的解決力度。
伙伴協作型模式改變了以往政府高高在上的形象,政府通過協調各部門之間的關系,與村民形成了新型的合作伙伴,積極幫助農民改善生活,促進農村現代化的快速實現。伙伴協作型鄉村治理模式的主要價值在于實現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通過平衡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農村社會的整體效益。
綜上所述,西方發達國家鄉村治理已經走過了漫長的歷程,至今已形成了八種鄉村治理模式。這些鄉村治理模式盡管類型多樣(有些是自上而下產生的,有些是上下結合驅動的)、特點各異(有些是外生的,有些是內生的),但是其都發揮了政府部門、農民協會、鄉村精英、普通村民、城市、企業、高等院校、金融機構等參與主體的功能作用和內在價值,充分體現了多中心治理理論的思路,從而實現了鄉村社會的穩定繁榮發展。
結合我國鄉村治理的發展歷程、主要特點和國外鄉村治理成功的經驗,當前我國需要構建的鄉村治理模式是“有限政府、農民主體、依托農協、全社會參與”的多中心的鄉村治理模式,具體包括確立有限政府的原則,提高村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協作用,調動城市、高等院校、企業與金融機構等鄉村治理主體的積極性共同致力于農村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