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清真寺又名“化覺寺”,俗稱“東大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蓮湖區化覺巷內,是當地回族穆斯林的伊斯蘭教禮拜之寺。據寺內碑石記載,西安清真寺創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嗣后經宋、元明、清歷代增建修葺,始成今日規模。
全寺目前占地1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多平方米,沿東西向中軸線共分四進院落,可容千人禮拜,是中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真古寺。
寺院總體建筑采用中國傳統的建筑形式并配以阿拉伯和伊斯蘭教藝術裝飾,規模巨大,殿宇宏偉,錯落有致,造型優美,殿內壁板彩畫雕刻,精巧細致,室外磚石雕刻生動傳神,是中國古代建筑與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筑巧妙結合的典范之作。
寺內有刻作唐天寶元年敕建清真寺之碑、宋代米芾“道法參天地”碑和明代董其昌“敕修禮拜寺”碑,俱為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精品,所珍藏之古手抄本《古蘭經》和描繪穆罕默德出生地的《麥加圖》則為歷史時期東西方沿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見證。
該寺坐西向東,平面呈狹長形,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寺院自東向西共有四進院落,規模宏大,布局嚴整,沿東西中軸線依次排列。其中殿、臺、樓、亭,疏密相宜,是西安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西安清真寺是伊斯蘭教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唐代長安,為了滿足伊斯蘭教徒的宗教學信仰而興建的宗教場所。西安清真寺是西安地區至今保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唯一的一座中國園林式清真寺。
它以中國傳統庭院建筑布局為基礎,融入了伊斯蘭教寺院建筑風格,并將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融合的結晶。回民聚居區在明清時期逐步形成了以西安清真寺為核心的“七寺十三坊”穆斯林建筑群。
目前,這些融會伊斯蘭建筑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化風格的建筑群已成為西安老城區內一處特殊的歷史景觀,也因其這種特有的文化性質,以西安清真寺為核心的西安回民聚居區被列為西安歷史文化街區而被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