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古鎮古村如火如荼旅游開發的同時,古鎮古村風貌保護弱化、傳統文化發展異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并日趨嚴峻。如何完整保存古鎮古村的傳統風貌、延續地域傳統文化同時實現其持續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研討和解決的議題。全球古鎮古村的旅游開發與發展歷程,總共經歷了三代發展階段:
文化觀光型旅游開發模式
以中國最早開發旅游的江南六大古鎮周莊、同里、用直、西塘、烏鎮(東柵)、南潯以及黃山西遞-宏村、貴州黔東南郎德上寨等為代表。這一代古鎮古村主要有兩大特征:第一,強調文化本身的價值而非文化的可消費性;第二,旅游發展定位為地方民俗文化大看臺,以其原始建筑景觀和人文風貌為核心吸引物,建筑景觀、博物館、名人故居以及遺址組成主要產品,向游客展示最傳統的民俗文化元素。
由于過度強調文化價值,文化轉化形式單一,古鎮古村靜態呆板“曲高和寡”,僅僅能夠滿足游客最基礎的觀光需求。供給方,古鎮古村以景區形式出現,“門票經濟”現象突出,收入模式單一;需求方,游客的旅游消費單一,停留時間短,基本不過夜。
休閑度假型旅游開發模式
以2000年后異軍突起的烏鎮西柵、麗江大研古鎮、四川洛帶古鎮、黃龍溪古鎮、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廈門山重村等為代表。這一代古鎮古村將文化與商業主動結合,古鎮引入休閑商業屬性的餐飲、住宿、娛樂等業態,結合古鎮古村環境的“殼”,營銷獨特的文化休閑消費氛圍,既滿足游客現代物質消費的需求,同時兼顧對環境氛圍的精神消費需求。
這類開發模式下的古鎮古村受到當前游客的歡迎和追捧,往往成為區域重要的休閑度假目的地。但是,商業的注入雖然為古鎮古村輸入新活力,但也帶來兩個明顯的問題:第一,國內文化商業創意滯后,業態類同且缺乏個性,導致古鎮古村同質化問題突出;第二,古村古鎮高度商業化使得大量異地商品、文化、趨利生意人侵略式進入,驅逐本土原住民搬離,造成本地文化空心化和虛假化,古鎮古村原真文化的魅力逐漸消失,進而影響古鎮古村的可持續化發展。
生活體驗型旅游開發模式
全球范圍內以匈牙利霍洛克民俗村、奧地利哈爾斯塔特小鎮、日本越后妻有、印尼巴厘島烏布等為代表。這一代古鎮古村關注文化與旅游的有機融合、協調發展,既重視文化旅游的發展,以此作為古鎮古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產業載體,同時對引入古鎮古村的新業態、新要素、新產品和新人口進行篩選,控制在古鎮古村的空間承載力和精神承受力范圍之內,同時能夠促進當地文化傳承與發展。
此類旅游開發模式的要點主要有以下三點:第一,重視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有選擇性引入外來文化、創意或藝術,增加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命力;第二,現代生活要素和時尚旅游元素低調注入,既滿足現代人的物質和精神消費需求,同時不破壞當地的人文脈絡和生活習慣;第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保留傳統生活方式和自然居住形態。
古鎮古村的旅游開發和發展,不是為迎合外來游客而改變自身氣質,而是憑借和發揮自身獨特氣質和傳統生活方式,吸引文化型企業、文藝工作者進駐和參與開發,吸引文化旅游者和文藝愛好者到訪甚至長期居住,共同參與古鎮古村的保護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