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園始于殷商時期,當時稱之為“囿”。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擇一處自然景色優美的地方,放養禽獸,供帝王狩獵,所以當時也叫“游囿”。時至漢代,在早期的游囿基礎上又加入了其他元素——建筑,發展到以園林為主的帝王苑囿行宮,這時候,稱為“苑”。
除布置園景供皇帝游憩,還舉行朝賀,處理朝政。最有名的就是我們經常于古裝劇中所聽說到的上林苑。上林苑是漢武帝在秦時舊苑基礎上擴建的,離宮別院數十所散落在苑中,其中太液池運用山池結合手法,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島。蓬萊的夢想,自此植根于園林,植根與人們心中。
園林真正走入民間,引來大批文人、藝術家爭相參與造園,還是在隋唐之后。運用詩畫傳統表現手法,把詩畫作品所描繪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園景創作上,甚至直接用繪畫作品為底稿,寓畫意于景,寄山水為情。王維的《輞川別業》就是那個時期最好的代表。
三千多年以來,中國人造園的腳步從未停止。從最初“蓬萊的夢想”,到后世文人的“桃花源”,園林身上寄托著祖輩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園林不僅停留于夢想中,同樣也是安頓現實生活中心靈與軀體的場所。園林夢想曲曲折折蜿蜒至今,而這一切都凝聚在咫尺山水間,如詩如畫。
《說園》中寫道:“園林中曲與直是相對的,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畫家講畫樹,要無一筆不曲,斯理至當。園林中的也是如此。我們在園林中看慣了曲橋、曲徑與曲廊。從一處要移動到另外一處,本來很近的距離,我們偏偏要走很久,這是中國古人故意而為之,尤其體現在江南園林中。江南不似北方土地開闊而平整。
本就狹小的空間,若都是曲折大道,則一覽無余,毫無意趣可言。隨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程延長,趣味加深。移步換景,步移景異,才是園林中所最重要的樂趣啊。由此可見,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橋,定要九曲,既不臨水面,生硬屈曲,行橋宛若受刑,那才變成了東施效顰的形式主義。
上升一些高度說,中國園林的曲與直來源于中國不同的哲學思想。其中的建筑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規則、對稱、直線條、等級森嚴、條理分明,這是一種重視傳統的一種人為形制。而景觀是又典型的道家觀念所指導構成,不規則的,非對稱的。曲線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狀,對自然本來的一種神秘、深遠和持續的感受。
中國古典園林崇尚“造園無成法”,許多景觀都是有意識的藏而不露,古人有詩云“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這都是極富詩意的境界,他引領了我們的想象,這些境界是通過造園過程中有意識的曲徑、委婉、屏蔽等手法來實現的。曲徑才能通幽,委婉才能含蓄,屏蔽才能隱秀。
曲折與遮蔽,目的便是為了“美”或“韻”的開顯。要開顯須借助一定的手段,這便是“秀”。“秀”在園林多為“引景”。《游園不值》說:“應憐屐齒印蒼苔,十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滿園春色為柴扉所關,此為“隱”;一枝紅杏出墻,此為“秀”。由于這一枝紅杏的秀出,逗引了過路人對滿園春色的無限遐想,激發起入園欣賞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