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古鎮(zhèn),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泉州市石獅市。永寧鎮(zhèn)是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衛(wèi)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歷來為閩東南地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永寧古稱“水沃”,唐時稱“高亭”,宋時稱“涼恩亭”。
永寧,狀若鰲魚,別稱“鰲城”。唐時稱高亭,宋初稱涼恩亭,在海口一帶,則稱“水灣”,又稱“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稱“永寧寨”,寓意永得安寧,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衛(wèi),作為泉南屏障,稱永寧衛(wèi)。下轄福全、崇武、中左(廈門)、金門、高浦5所,設3個巡檢司,分置于祥芝、深滬、圍頭。明嘉靖年間,俞大猷曾率軍民于此抗倭。
永寧是一個古鎮(zhèn),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衛(wèi)城遺址、城隍廟、觀音亭、鎮(zhèn)海石、大夫第、大洋樓、西式教堂、鐵匠鋪、油坊、錢莊、水街……這些是永寧的文化符號,也是永寧這座古老衛(wèi)城的注解,它從不同角度詮釋永寧,豐富它的文化內(nèi)含。
時光剝蝕,小鎮(zhèn)越發(fā)古樸。今天,你在永寧老街上再也難覓隴西建筑的遺存,再也找尋不到陜甘民居的裝飾,宗祠和廟宇門前石雕木雕上的中原印跡也已斑駁,林林種種源于天南地北的文化符號正漸漸模糊,慢慢消失,或悄悄融入本土文化,形成永寧獨一無二的“雜合”文化現(xiàn)象。
漫步永寧的街巷,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層層疊疊翹著燕尾脊的紅磚厝,當?shù)厝私兴盎蕦m起”。這種建筑集紅磚、青石、木料于一身,石雕、磚雕、木雕、影雕被創(chuàng)造性地搭配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美輪美奐的外觀,它的色彩和造型源于宮廷,有皇家血統(tǒng)。
番仔樓是永寧民居的另一個特色。和閩南其他地方一樣,永寧鎮(zhèn)區(qū)和周邊的鄉(xiāng)村,散落著許多宏偉的番仔樓。番仔樓是“泊來品”,中式骨架,西洋裝飾,又具南洋風情,相比古典的紅磚厝,番仔樓更具時代氣息,它曾是那個特定年代下南洋的人們財富的象征。
永寧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沿著永寧街邊古厝門楣上的墨跡和廟宇宗祠里的石刻木雕,踏著老街的遺存,循著清河衍派、九牧傳芳的匾額……就能回到陜甘,回到渭水,回到隴西,回到南陽和潁川……回到信仰和文化的源頭,找到它們曾經(jīng)的出發(fā)地。永寧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驛站。
一個古鎮(zhèn),一座衛(wèi)城,一條老街,串起一段滄桑的歷史:你看那悠深的小巷、恢宏的廟宇、古樸的宗祠、曾經(jīng)輝煌的大夫第和老宅院,它們一起見證并沉淀老街的歷史,有這些傳奇、凄美、悲壯歷史文化的滋養(yǎng),更具滄桑之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