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寺位于山西平順縣城東北50公里的陽高鄉陽高村中,南北群山疊嶂,山峰聳峙,東西與民宅相依,家舍密布;寺近臨深谷,漳河水由此緩緩穿流而過,長林公路由寺前東西貫通。
四翼起翹,飛檐凌空,宋式風格顯著,專家測繪分析,定為金代建筑。據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平順縣志》記載:寺院始建于南北朝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初名龍門禪院。北宋開寶年間(969—976)因寺院傾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改今名。后歷代均有增建與修葺。寺坐北向南,原為兩進院,占地700平方米。
從金代至今,淳化寺由兩進院落,只留得中殿一座。它煢煢獨立于山村民舍瓦肆之中,象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世界在變,這建筑無言,篤定安詳。
淳化寺廣深三間,六架椽屋,單檐歇山頂。明間前后辟門,用作過殿。柱頭斗拱四鋪作單下昂,昂呈琴面式,耍頭為螞蚱頭。殿內梁架結構簡潔規整,用材較大,為徹上露明造。屋頂琉獸、簡板布瓦裝飾,色調形成顯明對比。
殿左側方丈院內豎立石幢兩座。高約3米。須彌式圓形基座,四周浮刻仰覆蓮花瓣,圖案清晰,刻工精細。幢身為八面八角形,第一層陰刻楷書“尊勝陀羅尼經”、“金剛若波密經”,由禪院住持僧道貞書,字跡清晰可辯。
第二層幢身為六角形,各面拱形佛龕內雕刻造像,姿態自若,神情嫻靜。幢項六坡水式,圓形寶珠項。幢刻制于北宋開寶三年(970),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殿墻嵌重修碑1通。
背倚綿延起伏的群山,千年之前,這里梵音繚繞,鐘鼓齊鳴,了無塵世的苦痛;這里是一片清凈世界。所有的心事,一切苦厄,在誦經聲中遠去。那時,心中的感覺是喜樂,是超脫。
郁郁蔥蔥的群山,掩映著青磚灰瓦、飛檐斗拱、禪意濃濃的淳化寺。出檐寬大,檐角高高揚起,頗有俊秀飄逸之感。冰冷的石頭,穿越千年而沉默如斯,精美的雕刻承載著古寺久遠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