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筑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也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四節一環保,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是一種能減少污染,與自然充分和諧的建筑。
目前,全球綠色建筑評價體系主要包括美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LEED)、日本建筑物綜合環境性能評價體系(CASBEE)、英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BREEAM)、法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HQE)、德國綠色建筑評估體系(DGNB)、新加坡綠色建筑評估體系(GREENMARK)等。
將綠色建筑與特色小鎮融合
綠色建筑與特色小鎮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目標,都是希望通過環保、生態的理念從本質上實現祖國的綠水青山,也是從實際行動中落實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口號,在國家高速向前發展的同時,保持生態和諧、保證人民生活幸福感。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的將綠色建筑與特色小鎮緊密聯合起來,保證在特色小鎮中充分融入綠色建筑。
任何形式的特色小鎮,都要通過建筑來基本實現,所以將綠色建筑應用其中,本身就是特色中的特色。綠色建筑形式在小鎮建設中的應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規劃設計,如何進行融合,首先要在設計理念中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結合地方建筑的建筑手法,增強綠色建筑的采光通風性;二是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將綠化景觀融入到綠色建筑中去;三是將園林與建筑相結合,充分利用建筑空間。
在不過度消耗和損害能源的基礎上,在社會需求、環境健康和經濟繁榮之間尋求協作,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控的土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節能改造與綠色建筑、低碳出行和低碳生活、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三廢處理及循環再利用等是綠色小鎮規劃設想中的重要內容。
其次,從圖紙中將設計轉變成現實,說的就是建造過程,從規劃構想至設備系統材料選擇,再到施工建造方式,最終結合綠色的生活方式。要從環境設計、建筑外觀、能源利用、生活設施及現代服務等角度著手,改善相關內外部環境。
一是立足生態和景觀,做好園林綠化,抓好綠色建筑施工,實施屋頂綠化及水體綠化,提升綠化品質;二是結合庭院改善、三改一拆工作,實施建筑節能改造,推廣太陽能光熱利用、泡沫生態廁所、雨水利用等生態技術;三是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和清潔直運,完善村鎮公共交通服務系統,倡導綠色出行。
第三,堅持宣傳引導,營造濃厚的生態文化和生態創建氛圍。一是建設特色小鎮過程中必須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使人們認識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所處的位置和應負的環境責任,改變傳統的消費方式,增強自我調節能力,維持小鎮生態系統的高質量運行。以頂層設計為引領,指導特色小鎮向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建設。二是高起點、高水平制定和完善規劃特色小鎮的綠色建筑建筑布局。三是以機制創新為動力,推進特色小鎮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建設,將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生態建設方面傾斜,形成推進綠色、生態建設的動力。四是以宣傳教育為抓手,助力特色小鎮綠色、生態建設,充分調動社會民眾參。
綠色建筑在特色小鎮的應用過程中,要堅持“綠色、生態、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以“綠色共融、以人為本”為核心理念來完善小鎮的綠色規劃體系,積極創新能源利用方式。100%推行綠色建筑,積極培育低碳產業發展,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必能推動綠色小鎮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