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與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
留園為中國大型古典私家園林,占地面積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風格,園以建筑藝術精湛著稱,廳堂宏敞華麗,庭院富有變化,太湖石以冠云峰為最,有“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間處理精湛,造園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構成了有節奏有韻律的園林空間體系,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筑空間藝術處理的范例。現園分四部分,東部以建筑為主,中部為山水花園,西部是土石相間的大假山,北部則是田園風光。
留園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為太仆寺少卿徐泰時的私家園林,時人稱東園,其時東園“宏麗軒舉,前樓后廳,皆可醉客”。瑞云峰“妍巧甲于江南”,由疊山大師周時臣所堆之石屏,玲瓏峭削“如一幅山水橫披畫”。今中部池、池西假山下部的黃石疊石,似為當年遺物。
泰時去世后,“東園”漸廢,清代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園為吳縣東山劉恕所得,在“東園”故址改建,經修建于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始成,因多植白皮松、梧竹,竹色清寒,波光澄碧,因園內竹色清寒,故更名“寒碧山莊”,俗稱“劉園”劉恕喜好書法名畫,他將自己撰寫的文章和古人法帖勒石嵌砌在園中廊壁。后代園主多承襲此風,逐漸形成今日留園多“書條石”的特色。劉恕愛石,治園時,他搜尋了十二名峰移入園內,并撰文多篇,記尋石經過,抒仰石之情。嘉慶七年(1802),著名畫家王學浩繪《寒碧莊十二峰圖》。
咸豐十年(1860),蘇州閶門外均遭兵燹,街衢巷陌,毀圮殆盡,惟寒碧莊幸存下來。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園為常州盛康(旭人)購得,繕修加筑,于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完工,其時園內“嘉樹榮而佳卉茁,奇石顯而清流通,涼臺燠館,風亭月榭,高高下下,迤邐相屬”(俞樾作《留園記》)。比昔盛時更增雄麗,因前園主姓劉而俗稱劉園,盛康乃仿隨園之例,取其音而易其字,改名留園。盛康歿后,園歸其子盛宣懷,在他的經營下,留園聲名愈振,成為吳中著名園林,俞樾稱其為“吳下名園之冠”。
留園以其獨創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藝術而享有盛名。層層相屬的建筑群組,變化無窮的建筑空間,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曠奧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占地30余畝的留園,建筑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全園分成主題不同、景觀各異的東、中、西、北四個景區,景區之間以墻相隔,以廊貫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門使兩邊景色相互滲透,隔而不絕。園內有蜿蜒高下的長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進大門,留園的建筑藝術處理就不同凡響:狹窄的入口內,兩道高墻之間是長達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園家充分運用了空間大小、方向、明暗的變化,將這條單調的通道處理得意趣無窮。過道盡頭是迷離掩映的漏窗、洞門,中部景區的湖光山色若隱若現。繞過門窗,眼前景色才一覽無余,達到了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留園內的通道,通過環環相扣的空間造成層層加深的氣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復折、小院深深是接連不斷錯落變化的建筑組合。園內精美宏麗的廳堂,則與安靜閑適的書齋、豐富多樣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涼臺燠館、迤邐相屬的風亭月榭巧妙地組成有韻律的整體。
留園建筑藝術的另一重要特點,是它內外空間關系格外密切,并根據不同意境采取多種結合手法。建筑面對山池時,欲得湖山真意,則取消面湖的整片墻面;建筑各方面對著不同的露天空間時,就以室內窗框為畫框,室外空間作為立體畫幅引入室內。室內外空間的關系既可以建筑圍成庭院,也可以庭園包圍建筑;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裝飾效果,也可以室內外空間融為一體。千姿百態、賞心悅目的園林景觀,呈現出詩情畫意的無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