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鐘樓古村位于廣州市從化區神崗鎮,是目前發現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為歐陽氏族人在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大宅院建筑,每條巷的兩側是民居,每一路7戶,前后毗連,共49戶,每一戶的兩廊相通對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落盜賊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應,一家有難,眾人相幫。此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村中是一片有百多年歷史、基本保存完整的舊屋。村中間是一個有99道門的祠堂,村四周有四座用以自衛的堞垛,村外則是壕溝,類似古城池的護城河。如果你沿著村子流連一周,便仿如回到古代小王國。在這個“小王國”里,住的人全部姓歐陽。據歐陽氏后裔歐陽宇團回憶默寫出來的《鐘樓記》記述,鐘樓村建于清朝同治已末年(公元1862年)。整個村落依村后掛金鐘山而建,座西北向東南。
村口有座門樓,開一小拱門,上書“鐘樓”二字。村落四圍3米多高的城墻,4個主要制高點建4個兩層高用以放哨、觀察敵情的堞垛。城墻外圍是寬2米多、深3米多的護城河。護城河從村前劃一而過,繞到村側,順山勢而上,直至山頂,既可防護排洪,又把村落與四周分開。村落左后角有五層高的炮樓,四五層四面墻開狹小工字形和圓形槍眼,與四個堞垛遙相呼應。這些壁壘森嚴的城墻、護城河、炮樓,在動亂歲月可保證全村避免土匪的襲擊。
鐘樓村以歐陽仁山公祠為中軸線。公祠是建村者歐陽樞與歐陽載兄弟為紀念父親歐陽仁山而建的,占地面積2500多平方米,是目前從化發現規模最大的祠堂。磚木石結構,硬山頂式,共有99個門口,取“九九歸一”之意。公祠左4巷右3巷,每個巷口另有門樓,上有巷名。過門樓,巷中間是一條花崗巖砌邊、青磚鋪底的排水渠,依地勢步步而上。巷兩側是三間兩廊的民居,每排7戶,每戶兩廊相通對望。
鐘樓村除村前的池塘和一個堞垛因修公路填埋、拆除外,其它保存基本完好。近年來,村民們在舊村落四周蓋房,舊房內僅剩下幾戶人家。有了新居,村民并不拆掉老房子。“這是祖上留下的規矩,大概擔心子孫以后窮的話,仍可有祖屋落腳吧。”一村民說。
民居的布局則為三間兩廊,民居的一門、一墻、一趟櫳,都凝聚著當年人為“防衛”費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墻有三層,夾在內外兩層的中間層,是不規則的廢磚,盜賊根本不可能撬墻而入。從化的古民居里都沒有窗戶,只有門和墻,家里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頂一塊不到20厘米寬的明瓦,陽光從那小小的瓦片灑漏下來,很有韻味。這樣的設計,一是用于防盜;二是房間陰涼的需要。有趣的是:當地的村民都能告訴你一個關于他們的祖先“計劃生育”的故事:鐘樓村的祖宗歐陽山,在建祠堂時共建了99個門,并告訴后代,村中男丁的數量絕不能超過門的數量,否則就有人不能自立門戶了。所以到現在,鐘樓古村的男丁再沒有超過99個。
文化古跡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建于清代有近200年歷史的“廣州市文化文物古村落”從化區鐘樓村,位于廣州市從化區中南部的流溪河西岸,是從化區神崗鎮轄區內的一個行政村,與木棉、井崗等村相鄰接。于今年8月正式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遺址。神崗鎮樓村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利用和保護,特別是十分重視鐘樓村古村落的保護。
村委領導班子不單在生態農業方面帶導村民,還引導群眾加強對當地文化遺跡的保護,使近200年的鐘樓古村落遺址得以保留完好。建于清朝末期近200年的“廣州市文化文物古村落”鐘樓古村落遺址,雖然經歷了不同年代、不同時期,并在不斷變革中保存完好。經有關考古專家論證,2003年8月已被正式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遺址,并已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