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漢市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該寺于清光緒三年(1877年)由隆希創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間由主持昌宏先后兩次進行擴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親自題寫匾名。
該寺占地面積近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8000平方米。該寺混合了歐亞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漢傳佛寺中實屬罕見,堪為“佛教勝地一大奇景”“漢傳佛寺第一奇觀”,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歷史研究價值。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并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
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圓通寶殿,運用了古羅馬建筑的結構,內外墻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立面墻上的圓窗和長窗,卻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樣式。其九座佛塔的塔剎,既像風向標又像十字架,在中國塔文化中獨樹一幟。
古德寺主要建筑:圓通寶殿
古德寺保存著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羅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東正教堂、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風格,作為一座極具特色的寺廟,它和傳統寺廟黃瓦紅柱、飛檐翹角的大殿迥然不同。
古德寺圓通寶殿是以南傳佛教的群塔型建筑為主,在建筑理念上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特別是漢傳佛教建筑的靈感;同時,圓通寶殿也受到古希臘建筑、哥特式建筑、伊斯蘭建筑風格的影響。當這些不同藝術風格的建筑形制、元素疊合在一起,成就了圓通寶殿的獨一無二。
圓通殿外部看起來就像一個哥特式教堂,回廊立柱上有教堂中常見的尖拱,尖拱之上是三個一大兩小圈形窗戶,大窗采用教堂常見的圓圈花紋,而小窗則是中國建筑中常見的八卦紋飾。[8]該殿為單層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內空高16米,可容百人。與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最為不同的是它的頂部,上面有代表五佛四菩薩的大小佛塔共九座,這又與中國道教的北斗九星、七顯二隱的說法暗合。九座塔的流線形塔身,以及內外墻面裝飾的花卉、獅頭、象頭和大鵬金翅鳥等細部,再現了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帕那瓦建筑風格。九座佛塔的塔剎,既像風向標又像十字架,在中國塔文化中獨樹一幟。上面的96個蓮花方墩,寓“國之四維,天圓地方”。這種融匯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風格的建筑,在漢傳佛寺中實屬罕見。
它的內外墻之間的回形步廊和許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臘神廟的風韻。總體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滿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與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最為不同的是它的頂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這又與中國道教的北斗九星、七顯二隱的說法暗合。確實,站在地面上,從任何一個方向看塔頂,只能看到七座,有兩座總是看不到的。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內供奉的是羅漢,
圓通寶殿內供奉的卻是25座圓通菩薩。據果妙法師介紹,圓通在佛教中的地位比羅漢要高一等。
歷經風雨,圓通寶殿是整個古德寺遺留下來的相對完整的建筑類文物。
古德寺主要建筑:四面佛
四面佛,在天王殿與圓通寶殿之間的院落中。1997年,香港張紫珊出巨資,由泰國將這尊四面佛請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諸佛之一,亦稱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別代表慈悲、仁愛、博愛和公正。傳說四面佛法力無邊,所以殿堂內是不能供奉的,只有蒼穹才能作其大殿。殿前四面佛,也很有東南亞風格。
古德寺主要建筑:天王殿
天王殿,古德寺大殿,供奉了四大天王和彌勒佛。天王殿是徽式建筑,與圓通寶殿的神韻格格不入,頗有狗尾續貂之嫌。
古德寺建筑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中國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筑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古德寺擁有中國漢傳佛教唯一的群塔型大殿,其風格雜糅、造型獨特且工藝精湛,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及藝術價值。該寺設計構思來自當時的英國殖民地緬甸,因此該寺也成為中緬文化交流史上的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