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宣城桃花潭鎮(zhèn)的查濟村,始建于唐初,興于宋元,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古村依河而建,山環(huán)水抱,層巒疊嶂,石溪自西向東穿村而過,大自然的清幽與古民居建筑和諧交融,構成一幅寫意的山水畫卷,素有“中華寫生第一村”之稱。
查濟村方圓20余平方公里,現(xiàn)存古建筑140余處,其中橋梁40余座,祠堂30座,廟宇4座,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村內明清建筑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綿延數(shù)里,散發(fā)著古樸典雅的氣息。
查濟,“查”念“zhā”,而不是“chá”,因為這里的大部分人都姓查。查姓的老祖先原來姓姬,名叫姬延,在周朝的時候,封于山東濟陽查地,后來到這里就由姬姓改為查姓。自唐宋以來,查氏族人在這里開始建立一系列的家規(guī)、家訓及家理。明嘉靖年,查絳又進行了整理,訂立家規(guī)十條、家訓十四條和家理五條。而事實上,這些家規(guī)、家訓和家理就是查濟的法律,氏族擁有對其成員立法的權利,這種權利具有超越當局法律的效力,在宗教禮儀上,它還具有抗拒法律的效力。
查濟村四面環(huán)山,周圍有四門(鐘秀門、平嶺門、巴山門、石門)、二塔(青山塔、如松塔);三水(岑河、許河、石河)合一,穿村而過。
跨河架有平橋、拱橋、洞橋。有一百零八座祠堂,一百零八座廟宇,一百零八座橋梁;有孝子坊、貞節(jié)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有元、明、清三代古民居100余幢。關于查濟風光,有詩贊曰:“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寺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
建筑特色:
查濟村莊,規(guī)模很大,似乎在建村時不曾有過整體規(guī)劃,整個村子顯得有些零散,像個迷宮,數(shù)不清的巷子,讓你不知身在何處。街道像是已經走過,卻又新奇。巷子處處相通,七彎八拐終有出口。腳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記錄著古老的印跡。
據(jù)說古代查濟村外鐘秀、石門、巴山、平岑四門,有如松、青山、巴山三塔;村內岑溪、許溪、石溪三河穿村而過。村中有祠堂、廟宇、橋梁各一百零八座;有孝子坊、貞節(jié)坊、官宦牌坊等十八座。
古村老式民居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大部分房子還都住人,可以像串門般地隨意進入居民家中轉悠。主人早已習慣,自管自忙活著;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以特別的關注,使人更感自在親切。
查濟古村可以看見的似乎只是陳舊破碎的景象,農婦在溪水中洗衣,犬寵在巷中慢走,然而,昔日的繁華卻變成今日平靜的農居生活。如今的查濟像是熟睡老人,在滄桑的眉宇間透露出昔日的繁盛。
查濟村周圍有四門三塔:四門是:鐘秀門、平嶺門、石門、巴山門;三塔為:如松塔、青山塔.巴山塔。古樸典雅。據(jù)說三座塔是查姓家族為振興查濟文風,而于清嘉慶年間資興建的。
查濟村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坐落在流水潺潺的查濟河兩岸,綿延10里,現(xiàn)存有明代建筑80處,清代建筑109處。
建筑群房屋結構,皆為多進式,分別是或三進、或四進的;進間有“四水到堂”式的天井,沿天井二摟廊廓置有“美人靠”;
條石砌就墻基,柱基為圓形雕石,墻體青磚,屋上黑瓦,翹角飛檐。傳統(tǒng)的雙披屋頂半掩半露,躲在重重疊疊的山墻后面。高出屋頂?shù)纳綁Γ瓤勺柚够饎萋?,又具防盜作用。山墻造型豐富,有云形、弓狀、階梯式等,墻頭呈翹首長空的馬頭狀。
古宅的門框均為花崗石,屋內進深和開間都很大,天井有“一”字形或“四”字形的,窗友好極少,多在高處,采光通風良好。
古宅的門坊、墻裙、柱礎上、窗欞和門楣上,都有精美的雕飾。栩栩如生的人物、鳥獸,雅致的山水、花卉,富有文人氣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徽式建筑中的“三雕”,即令人驕傲的飛檐木雕、柱礎石雕與高大的門頭磚雕。古雕、磚雕、木雕在查濟隨處可見,幾乎所有的明清建筑都是雕梁畫棟。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門窗扇格的木雕、廳堂柱礎的石雕、門樓門匯的磚雕,繁刻精鏤,玲瓏剔透,畫面各異,或花鳥、或禽獸、或人物,栩栩如生。
其中德公廳屋、誦清堂、愛日堂等住宅更是高大宏偉、結構精致。德公廳屋:四柱三層牌坊式門樓,五朵斗拱屋面,略帶翹角分三層覆蓋門樓,古樸典雅、雄渾大方。背面以鏤雕手法雕出二龍戲珠、丹鳳朝陽、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等吉祥圖案,手法嫻熟精美。
這些古代民居外形全是青磚黑瓦,并不是古代查濟人沒有財力或不具審美意識。明清時期,查濟人多在外經商.不乏富商巨賈,且查濟文風極盛。那么查濟人為什么不把住宅裝潢得五彩紛呈呢?
原來中國封建社會對色彩的使用有著極其嚴格的等級區(qū)分。平民百姓,縱使有萬貫家私,也絕不允許在住宅上使甩各種金碧輝煌的彩畫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