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是美的,在煙雨朦朧青山綿延,江南山水的精華匯聚于此。古人贊美西湖的詩篇傳世甚多,今日裝入相框的西湖風景更是動人。千年光陰積下的盛名,引得游人紛至沓來,喧鬧塵囂,經年往復。
從古至今,大量文學作品構筑了中國人想象中的“江南”,還記得從唐宋起江南就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讓江南從一個地理名詞真正變為一個包含著美麗、文氣與富庶,被世人不斷向往和憧憬的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說的是江南。不知從何時起,就喜歡上了江南經典建筑風格。不知從何時起,就喜歡上了咸鮮潤甜的菜肴。不知從何時起,就喜歡上了那幅煙雨朦朧,小橋流水……的詩畫江南。
杭州,已記不清去過多少次的地方。身邊的朋友總是問我,你怎么又去杭州了?每每遇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回答因為喜歡。勞動節剛過,我便又踏上了這片江南的土地,去尋找城市里的那片悠然生活。
汪莊故事:
雷峰塔下,西子湖畔,亭臺樓閣、小橋水榭,入眼皆景,濃濃的江南韻味……這也就是我這次的目的地浙江西子賓館,又名“汪莊”,原系汪裕泰茶莊,始建于1927年,為西湖四大名園之一。


1927年,汪惕予在西湖邊購地百畝,建起“青白山莊”,莊內包括了白云庵(漪園)、雷峰塔、乾隆釣魚臺。立足汪氏莊園,蘇堤、花港觀魚、柳浪聞鶯和那寫滿故事的斷橋都遙遙可見。汪莊圍占西湖湖面很多,初建時,杭州市民把汪家告到了官府,汪惕予許諾等他死后,將莊園無償捐贈給地方政府作為公用,工程才得以完工。“青白山莊”完工后不久更名為“汪莊”。汪莊是民國初年西湖別墅群中結構最新穎的私家花園,山莊突出在臨湖的岬角上,背依山麓,三面臨湖。樓閣中西合壁,亭臺高聳,假山重疊,石筍林立。


汪惕予在莊內設立汪裕泰茶莊買賣部,放置各種古色古香名貴茶具,專供游人品評西湖龍井名茶,汪惕予曾跟人笑稱自己的成功之道在“景以西湖美,茶因龍井名”。
民國時,汪莊名氣遠在西湖其他別墅名園之上,成為當時杭州城中一顆名副其實的璀璨明珠。汪惕予更是將生意交予兒子打點,自己定居這里,潛心營茶,論醫著書,他甚至在莊內建了“汪公之墓”,大有終老于此的打算。然而世事無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杭州淪陷。汪惕予只得離開了自己傾心打造的夢幻家園,回到上海。1941年,汪惕予帶著遺憾在上海離開人世,而他生前朝思暮想的汪莊先后被日軍和國民黨軍占領,被當做馬廄使用多年,雜草叢生、滿目凄涼。
杭州解放后,汪莊成為接待中央領導的國賓館。1958年,汪莊復原舊觀,新建主樓、配樓、連廊以及栽培草坪、樹叢,占地擴大到24萬平方米,把西湖楊公堤的一部分也劃入園內。


1959年起,毛澤東曾先后27次下榻于此,為了安全保衛需要,汪莊的一切曲折隱藏遮擋的配套建筑統統除去,國賓館寬闊的草地、高聳的雪松,與原民國風格建筑并存,毛澤東常常坐在草坪的遮陽傘下看書,并感慨說,坐在這里好像回到了故鄉韶山沖那個小山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汪莊和周圍的山林成為禁區,與世隔絕,老百姓不得入內。
1979年,汪莊由陳云親筆題名為“西子賓館”,成為接待外賓、國家領導人、省部級以上干部的國賓館。汪莊對外開放后,很多人慕名來到“主席樓”,希望親身體驗領袖當年的衣食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