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朝陽市的佑順寺,位于連接南北雙塔的慕容街的東側,俗稱“喇嘛廟”,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有三百多年歷史,寺名由康熙皇帝所賜,取“上天孚佑下民,大德行則天下順”之意,是一座喇嘛教廟宇。
佑順寺總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坐北朝南,從南至北,共有五進院落,呈官式建筑布局及做法。六層殿閣,布局為中軸線對稱式,中軸線上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藏經閣、大雄寶殿等。鐘樓與鼓樓對望,還有東西配殿、東西廊房、地藏王殿、齋舍、石雕旗桿等,宗喀巴殿的轉經筒金光燦燦。
寺院氣勢如虹,屋頂形式包括卷棚頂、硬山頂、歇山頂等,建筑結構嚴謹、階直柱挺,裝飾古樸典雅,其中重要殿堂設天花藻井,包括殿內梁枋斗栱等構件,其上皆施以彩畫雕飾。
佑順寺的最前方為四柱三樓式牌坊,前檐下懸掛楷書“佑順”云龍紋陡匾,牌坊立于現為市民活動廣場的佑順寺廣場之前。廡殿頂的山門是圍合寺院空間序列中軸線的展開點,門前立遼至元代石獅一對,山門面闊五開間,中間三間辟拱券門,內奉哼哈二將。
天王殿位于中軸線上的山門之后,為廡殿頂面闊五開間,進深三開間建筑,設牖窗、拱券門,前后門券上方各置一方刻有滿、蒙、藏、漢四體文字石匾,殿內奉有四大天王和阿彌陀佛。天王殿與山門之間東西兩側分別為宗喀巴殿(戲樓)與伽藍殿(關帝廟),兩殿形式基本相同,均為面闊三間的卷棚歇山頂建筑。
重檐歇山頂的藏經閣緊鄰著天王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為全寺重要性僅次于大殿的建筑。藏經閣兩旁是重檐歇山頂鐘鼓樓。大殿是建筑群中體量最大的建筑,處于中軸線中間部分,歇山頂,面闊進深均為五間,以其恢弘清幽的氣勢統領整個寺院。
藥師殿和彌陀殿作為東西配殿位于大殿前兩側,形制均為面闊五間的硬山建筑。大殿兩側為觀音殿和地藏殿,均為面闊三間的廡殿頂建筑。中軸線上,大殿之后為八檁卷棚的更衣殿,面闊五間。建筑群的序列高潮結束于軸線上面闊七間的硬山建筑——七間殿。除此之外,寺院四隅還有民舍式樣的環房。
佑順寺自康熙時期初建,后歷經乾隆、嘉慶至光緒、民國幾個時期的增建和維修,整個寺院在建筑風格和細部特征中呈現出多個時期并存的形態。從佑順寺嚴整的寺院布局和跌宕起伏的氣勢氛圍營造中,可明顯辨別出官式建筑的特點,感受到的不僅是宗教的神秘和嚴肅,之間更夾雜著被官制統治和禮制束縛的壓抑。從佑順寺中即可看出清朝政治對于藏傳佛教的侵入程度、對寺廟建造的影響力度,及其對該地民眾實施思想控制乃至精神統治的方法與手段。
佑順寺是朝陽境內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形式的藏傳佛教廟宇,大殿殿身外墻嵌有生動的石雕,其他諸如旗桿上的蟠龍浮雕、山門和天王殿門楣上的佛教圖飾及石雕圍欄、楹聯等,都反映出藏傳佛教風格和康熙、乾隆、光緒等幾個時期的建筑和文化藝術特點。
佑順寺是研究遼寧地區同時代古建筑的典型實物標本和重要實物依據。2006年5月25日,佑順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