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養老產業的發展經驗,是快速提高我國養老服務質量,健全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方式,但因為社會體制、文化、習俗等的不同,照搬國外的養老發展經驗是行不通的,那么,中國養老到底向發達國家學什么呢?
隨著全球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大部分國家正在或即將面對的突出問題。面對洶涌而來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各國在完善政策制度、加強保障水平的同時,也積極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發展老齡產業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特別是國外一些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過程較長、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市場發展程度較高,老齡產業的市場發展相對比較成熟,積累了許多可供借鑒的經驗。
完備的制度保障
發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社會的長期過程中,與之相伴的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社會保障制度和相關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這為老齡產業的發展建立起了比較堅實的法律、制度基礎。
日本專門出臺了《護理保險法》《老人福祉法》《老人保健法》《黃金計劃》《新黃金計劃》等。此外,還出臺了專門針對人才培養的專項法律,如《護理福祉師及社會福祉師法》《理學療法師及作業療法師法》等。
英國針對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和社會服務需求,出臺了《國民健康服務法》《國民保健法》《全民健康與社區照顧法案》《國家老年服務框架》等,同時還有詳細的《國家黃金標準框架》來確保服務標準和服務質量。
這些法律和標準,從老齡服務機構的建設、服務內容、服務管理、服務評估等方面均作了詳細規定,為政府提供公共老齡服務、企業發展老齡服務市場、老年人享受各類老齡服務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法律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發達國家都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如英國、德國、日本都出臺有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府、企業、個人共同為老年人的老齡服務消費買單,有效地解決了老年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保證了企業發展老齡產業的積極性。
豐富的產品和服務
在完善的法律、政策、制度保障的基礎上,發達國家在政府與市場的責任劃分上也相對比較清晰,政府主要提供基本保障與兜底服務,市場則用來解決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問題。
這種分工明確的結果反映在老齡產業市場上,則是豐富且精細化的產品與服務供給。日本等國家的老齡用品市場產品非常豐富,不僅種類眾多,并且能夠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需求,開發出眾多適合老年消費群體的產品種類。并且在服務市場上,有針對不同身體狀況、收入水平以及個性化需求的服務產品,包括術后老人的康復、失智老人的干預治療,都有專業且精準的服務機構提供相應的服務。
比如英國,在養老服務方面,無論是居家養老服務還是在養老院/護理院的供給上,政府直接提供服務的比例已經較低,2010年英國老年人居家服務的提供者中,政府只占11.0%,私人提供的比例則高達74%;另外,由地方政府建設運營的護理院只占17%,由私人運營的護理院比例則高達63%。私人運營的養老院種類很多,從一般到豪華型的都有,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收入情況來自由地選擇想要入住的養老院。
嚴格的監管制度
法律保障和豐富且精細化的產品與服務之外,老齡產業較為發達的國家,還有較豐富的金融支持體系。
以美國為例,不僅有著較成熟的住房抵押貸款制度,能夠較好地為老年人提供“以房養老”的金融支持,還有著其他發達的老齡金融市場,包括商業養老保險市場,銀行、證券、基金等相關金融服務市場,不僅能為個體提供良好的金融理財支持,為晚年生活提供金融保障,還能為老齡產業的發展籌措資金,提供金融支持,拓寬企業的投融資渠道,加速老齡產業的發展。
為了保證老齡服務與產品的質量,發達國家還有嚴格的監管制度。如英國,有專門負責評估、監督和管理養老服務機構的組織,其主要任務就是監督和管理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確保服務機構能夠根據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這些組織都有相應的專家隊伍,每年都會對養老服務機構進行檢查,并且公開檢查結果,提出改進的意見,同時還會根據老年人的需求以及投訴來提出完善服務的建議,確保服務的質量。
如英格蘭的照顧質量委員會(CareQualitycommission)、蘇格蘭的社會服務監察會(theCareInspectorate)等都是這樣的監察機構,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公布。
日本的《護理保險法》也對養老機構的監管作了明確的規定,規定養老機構的人員、服務信息等都必須向社會公布,并且接受第三方的評估。
美國的養老服務監管也是非常嚴格的,為了加強對養老機構的監管,美國出臺了專項的《護理院整頓法案》(Nursinghomereformact)。根據此法案,許多州建立了專門對養老機構進行監督檢查的機構。這些機構可以對養老機構進行突擊性檢查,如果檢查不合格,機構就將處于巨額罰金和吊銷執照的風險。
系統的專業人才培養
人力資源是老齡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特別是在老齡服務領域,人才培養問題更加突出,老齡產業發達的國家都有著系統的專業化人才培養體系。
日本從事護理服務的人員有十多類,包括:護理支援專員、護理福祉師、家庭訪問護理員、社會福祉師、理學療法師、作業療法師、護士、藥劑師、保健師等,每類人員都有不同的職責定位和資質要求,上崗前都需要接受相應的培訓,取得相應的資格。另外日本還出臺了專門針對人才培養的專項法律,如《護理福祉師及社會福祉師法》《理學療法師及作業療法師法》等。
美國的養老工作人員也有明確的分類和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崗位,都要經過規定時間的教育、培訓與考試等。同時在老齡用品市場,發達國家也非常重視對科技人才的培養與支持,鼓勵他們充分運用科技優勢,創新與研發新的產品。
四個方面補短板
快速老齡化的中國要解決好數以億計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可從完善政策制度、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加強老齡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等四個方面,積極從發達國家老齡產業發展中吸取經驗。
首先是完善政策制度,特別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滿足老年人的老齡服務需求,促進老齡產業發展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制定、出臺適合中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是今后較長一段時間內政策制度完善的一個重點內容。目前青島、上海等地已經在開始試點,但就全國來講,統一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尚需時日。
其次是拓寬企業投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融資難的現實問題。在這一方面,既要加大政府補貼力度,更要創新資金扶持模式。可以通過創新信貸產品、優化貸款審批流程、拓寬信貸抵押擔保物范圍等途徑,如試驗發行養老服務債券、設立養老產業投資基金、貼息貸款、利用外資等方式,來滿足老齡企業的信貸需求,進一步拓寬老齡企業的投融資渠道。
再次是加快老齡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老齡服務專業人才的教育、培訓、技能訓練等。目前我國老齡產業人才缺乏,特別是專業人才緊缺。面對這種情況,在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可以在大學、職專開設養老服務專業,實施專門教育,培養專門人才,也可以積極開展社會教育和業余培訓,舉辦各種類型的專業護理人員培訓班。
另外,還要進一步拓寬養老服務人員的職稱晉升空間,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以此設法降低人員的流動性;同時還要加快養老服務人才市場的培植,依靠市場力量來及時傳遞養老服務人員的需求信息,積極培育并形成職業經理人、專業服務人才市場。
最后,我國目前的老齡產業市場,在服務與產品的質量評估、監督與管理方面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體系,缺乏相應的評估標準和規范,還沒有系統性的機構或者組織來對老齡市場進行全方位的監管,還需要持續加強監督管理機制建設。
針對這一現狀,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不斷完善老齡服務與產品的標準與技術規范,同時繼續加強監督管理機制建設,或者充分發揮第三方社會組織的作用,來提高老齡市場的監管與評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