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暢園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漢族古典園林建筑,坐落在無錫市西郊東側的惠山東麓,惠山橫街的錫惠公園內,毗鄰惠山寺。園址原為惠山寺漚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約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書秦金(號鳳山)得之,辟為園,名“鳳谷山莊”。
秦金歿,園歸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園居,鑿池、疊山,亦稱“鳳谷山莊”。秦梁卒,園改屬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廣巡撫秦燿。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燿因座師張居正被追論而解職。回無錫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間,疏浚池塘,改筑園居,構園景二十,每景題詩一首。取王羲之《答許椽》詩:“取歡仁智樂,寄暢山水陰”句中的“寄暢”兩字名園。
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將園獻給國家,無錫市人民政府進行整修保護,逐漸恢復古園風貌。寄暢園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至2000年間,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錫惠名勝區對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毀壞的寄暢園東南部進行了修復,先后修復了凌虛閣、先月榭、臥云堂等建筑,恢復了其全盛時期的園林景觀,使整個古園氣機貫通,充滿雅致。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
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練的建筑,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總體上說,寄暢園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練的園,古拙的樹,巧妙的景”。難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歷此處,一再題詩,足見其眷愛賞識之情。北京頤和園內的諧趣園,圓明園內的廓然大公(后來也稱雙鶴齋),均為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
寄暢園大門正對著惠山寺的香花橋,其門匾為乾隆皇帝親筆所題。穿過門廳后,是一個大天井,盡頭一間敞廳,四壁掛滿了名家字畫。從敞廳左轉,又是一組造型別致的庭院。西側一個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頗負江南園林的風味。再過含貞齋左行,不遠處,可見一巨大的由黃石堆砌的谷道,這就是疊山大師-張南恒與張軾的杰出代表作品,名聞遐邇的八音澗。八音澗,西高東低,總長度約有36米,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怪石嶙峋,變化豐富,堪稱絕作。
自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到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的整整一百年間,兩個皇帝十二次巡游江南,每次都必游這里,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高宗乾隆認為“江南諸名勝,唯惠山秦園最古”,且“愛其幽致”,因此繪圖帶回北京,在清漪園(現在的頤和園)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園,命名為“惠山園”(公元1811年改名為“諧趣園”),并在北京仿建了他認為最好的五處江南園林,其余四處早已毀棄不存,只有“惠山園”仍完好地保存在頤和園里。現在寄暢園中尚保存著康熙“山色溪光”、乾隆“玉戛金樅”(玉戛指流泉,金樅指假山)御書石匾額各一方。
在江南園林中,或許它不是最有名的,卻是最有故事的。數百年間,這園子荒了、興了……輪回中,激蕩著幾代主人起伏的命運。從一座疏野小園,出落為冠絕江南的天下名園,寄暢園在康熙朝的聲名鵲起,昭示著清初屢遭打壓的江南文化,終于征服了滿清統治者,乃至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