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主流觀點中,城市與鄉村不再是兩個截然相反的極端,而是一個難以割舍的有機體。這種有機體,不是讓鄉村更像城市,也不是逆城市化,而是兩者在協調發展中找準自己定位,成為平等的互補單元。
如果說城市為社會探索一種向前的動力,那么鄉村則為這種動力提供精神慰藉和穩定后方?,F在的鄉村,已經不是鄉村人的鄉村,更是城里人的鄉村。城市讓生活越美好,鄉村就讓城市越向往。這種向往,已經超越“第二居所”的概念,更上升為一種精神文化剛需。
為什么當下鄉村旅游發展同質化嚴重、為什么很多鄉村旅游業態落后……,諸多種種問題的根源,恰恰就是鄉村人不懂城里人消費,不懂都市消費潮流,更不懂城里人為什么喜歡鄉村。
所以,現在談鄉村振興,不能就鄉村談鄉村,更不能關上門來治理鄉村。我們必須把鄉村振興融入時代發展的節奏中,融入到與都市發展共鳴的節奏中,融入到與城市消費共享用戶的節奏中尋找空間。
不懂城里人,就無法復活鄉村產業
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很多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時,往往由于“不懂城里人”而無法取得經營突破。
鄉村振興,首先是產業的振興。如果不懂城里人,無法將鄉村產業與城市需求建立聯系,無法融入社會大分工,就無法把握鄉村產業的脈絡。
比如很多新鄉賢、新知青、新農人回鄉打造生態農業。在突破傳統種植技術、傳統管理模式、傳統營銷模式上,這些人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在本質上,它們仍是在農業領域打轉,并沒有突破農業本身屬性,頂多是對傳統農業的優化和升級,根本談不上“跳出農業做農業”,更談不上產業創新。
因為只改變種植技術和管理營銷模式,既無法從規模上解決產業化和品牌化問題,又無法在品控同時解決成本問題,更無法在營銷上解決信任和溢價問題。新農人在解決別人的困境后,又走進自己的困境。
從全球的成功案例看,像臺灣“新農人”那樣用三產帶動一產、用文化內涵提升農產品價值、用場景體驗帶動在地化銷售、用文創復活傳統產業的操作模式,或許才是我們鄉村振興中亟待學習的產業路徑。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思維的“振興”,思維“振興”的第一步,就是“打開門”做鄉建。我們要把鄉村打造成全社會、全人類共同喜歡的“鄉村”,而不只是鄉村人的鄉村。因此,只有讀懂了城市,讀懂了社會潮流趨勢,才能共享全社會資源,才談得上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