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支奇葩,它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的自然觀和人生觀。其中,江南園林是最能代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成就的一個類型,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蘊涵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吸引著無數中外游人。
如果用一種立體的形式呈現中國古人的審美高度,非傳統園林莫屬了。看時光流轉,春花秋月、夏風冬雪...在庭院中發生的與人有關的故事,亦真亦幻,晃晃悠悠,連綿惆悵。
園林的誕生,多是為了孕養人們對更高生活的向往和塑造,國家與隱士之間巧妙的聯系,造就了迄今中國對外展示的文化名片。
古時造園,不止造一座建筑,而是在寫詩,雜糅了造園者的心境,展現的是一個真實又生動的精神世界。從南北朝開始,中國園林就注重以園林來體現情懷,營造意境。因此一些文人開始成為造園師,計成、文震亨等,都文學素養極高園林建造者,由此出現了一個個堪為精品的園林。
古代才人雅士,常與“歸隱”解下良緣,魏晉時期,陶淵明等大量隱士激發了人們對山水和自然的追求,在當時社會環境下,隱逸成了高雅人士的最好歸宿。
唐代以后,皇帝專門邀請隱士出世做官,為國家效力,傳高尚治國之道,可是隱士們做了官,內心依然向往著隱逸生活的淡泊和閑,為此,一些才志之士眾邀巧匠,在自己的府邸中仿山造林,以達到既入仕為官,又寄情山水的生活目的。
由此,園林的最初形態便悄然萌生,此后,歷朝歷代相繼出現“隱居于市”的社會潮流,功名之后,這些古代的才智之士,在社會與個體,鬧市與自然之間找到了奇妙的平衡。他們既修身治國,亦不忘民生時政,這就有了后來“大隱于市、小隱于野”的說法,并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當代領袖人士都傾心的人生追求。
對于那些羈絆于仕途的士大夫來說,造園不僅是物質上的享受,更是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精神所托之處,因此,一般來說造園都僻靜幽雅為佳選。
“構園無格,借景有因…高原極望,遠岫環屏,堂開淑氣侵入,門引春流到澤。”可見,園林受風水思想的影響,園林空間與風水空間結構一致。造園沒有固定的法則,但借景必須審度四時景色和氣候變化的特點,洞中窺,窗中看,始終不厭倦,通透虛實,時光流動在其中,別有洞天,是夢,是游戲人家。
從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開始,園林就是國人的心靈故鄉,是我們前行的背影。面對古人的經驗,與其束之高閣、與時代隔絕,不如選擇更寬容,更積極的態度。取“舊”之精華而推陳出“新”,應是回應時代挑戰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