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出門變得非常便利,從交通出行到住宿,從網約車到單車、充電寶,分享經濟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中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總人數目前已超5億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分享經濟的受益者、參與者和推動者。
在分享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分享經濟的下個風口將吹向哪一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單車的停放監管、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等一系列相關問題該如何解決?
日前,由中新網主辦的《創業精英薈》第三期“分享經濟,還有幾波紅利?”論壇在北京朝外MEN夢想加空間舉辦。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中心、君聯資本、創世伙伴資本、首汽智行、小豬短租、喜馬拉雅FM、小鳴單車等眾多分享經濟領域內的專家學者、行業大佬齊聚,共同探討分享經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分享經濟的發展趨勢:未來數年內將出現巨無霸企業
雖然分享經濟的發源地不在中國,但是分享經濟發展最好、最迅速的卻是在中國,這與中國獨特的創業創新環境息息相關。“分享經濟領域之所以在各個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方面是由于國家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另一方面資本活躍度較高,使得很多創業企業表現出非常強勁的發展勢頭”,中新網副總裁王亮在現場致辭中說。
分享經濟,作為現代經濟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新經濟形態,是按照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新的發展觀。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未來則有望保持年均40%的高速增長。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中心主任張新紅在主旨演講中表示,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分享經濟現狀的一個典型標志。他還指出,分享經濟的發展趨勢主要會呈現出五個特征: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分享經濟內將出現五到十家的巨無霸企業;分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的融合速度加快;八小時的工作制在將來很有可能不是主體;領先的企業開始全球化的布局和生態化的擴張;行業的監管將是政府、平臺、服務的提供者與第三方共同完成。
雖然中國的分享經濟已經快速發展,但是張新紅仍然指出,目前中國的分享經濟還處于一個導入期向成長期過渡的階段,大部分還沒發展。而在許多尚未開發的行業中,他認為分享經濟的下一個發展方向應該是痛點比較突出,但又并沒有發展起來的領域。“比如制造業,這方面的需求目前特別強烈;而作為基礎的農業,市場更為廣闊。除此之外,教育、醫療領域也將是分享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共享出行發展新趨勢:跨界融合
交通出行作為目前分享經濟內發展最快的領域之一,究其內因,還是因為這是老百姓的剛性需求。小鳴單車聯合創始人兼CEO陳宇瑩認為,出行領域可以分為以汽車貨運為代表的快交通,和以單車為代表的城市內慢交通,這兩類的發展都很好地解決了用戶的需求。
而君聯資本投資副總裁王晗認為,共享出行未來新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他還指出,新機遇就蘊藏在三點創新中:首先是工具創新,從汽車到自行車,再到電動車自行車和電動汽車,新的出行工具不斷涌現;其次是市場創新,除了一線城市,在三四線城市也發展得越來越多;第三是周邊服務有創新,出現了越來越多新的配套服務。“例如共享充電寶其實也可以定位成一個出行公司,只有你出行在外面的時候,你手機才會有充電的需求,可以統歸成出行的周邊服務公司。”王晗說。
運滿滿副總裁、運滿滿研究院院長徐強也表示,分享經濟領域的某一行業發展迅速,不同行業間進行融合也將是發展分享經濟的又一方向。“跨界和融合可能會是分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比如在杭州,利用共享單車的停車點,同時也提供充電寶這樣的服務,把幾種不同的業態融合,這樣一種方式分享經濟空間非常大,”
此外,除了具備經濟價值,首汽智行戰略副總裁袁旬還表示:未來的分享經濟還應有很強的社會價值。
她指出,以出行市場為例,首先是解決大眾的出行問題,這是剛需。把出行方式比作一座塔,網約車的發展,相對其收費需求,在塔尖部分;共享單車作為個性化出行,納入為中間層級;而倡導的共享出行,則應像塔基靠攏,所以未來的出行方式,應該是更綠色、更環保、更共享,把其公共交通的職責釋放出來。
構建分享經濟行業壁壘的關鍵:知識產權
除了共享出行,分享經濟發展如火如荼,涉及行業也越來越廣泛。但不管對于哪一行業來說,知識產權都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來電科技CEO袁炳松就在討論環節中表示,通常一個新的項目、新的商業形態出現,大家就會一窩蜂地模仿,因此,知識產權在未來這個時代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當前從分享經濟領域提供的內容來看,可以分為幾類。
一類是提供虛擬的內容,比如提供內容服務的喜馬拉雅FM,提供醫療咨詢服務的春雨科技等。“喜馬拉雅作為一個知識分享平臺,發展的同時大規模買入版權,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在傳播文化和智慧。喜馬拉雅能有今天的發展,得益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基礎。”喜馬拉雅FM副總裁姜峰說。
除知識分享平臺外,還有資源對接平臺等虛擬分享。如畢馬威創新創業共享中心,創新性地打造了一個創投圈資源對接平臺,構建了包括創業企業、投資機構、政府等各類角色在內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加速了各機構之間資源共享、資源對接,從而促進了各方的合作。
此外,還有一類則為有形、可見的硬件設施,比如共享充電寶、共享單車等行業。來電科技CEO袁炳松表示:“與其它行業不同,共享充電寶行業是做硬件這一塊,我們的知識產權更多體現在投入大量的技術和研發,最后形成的發明創造上,為此我們還在全球落地了這些發明專利。”(文章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