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天童禪寺,始建于晉朝,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全寺占地面積7.64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8萬余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寮、居30余個,計999間。
寺院坐落在層巒疊嶂的太白山下,“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東、西、北三方有六峰簇擁。背枕巍巍主峰太白峰;左依東峰、中峰、乳峰;右靠缽盂峰,圓秀突起,狀如覆缽,聿旗峰,陡驚峻險,似旌展揚。唯獨南面天闊山遠,一條郁郁蔥蔥萬松大道恭迎賓客朝山進香。
天童禪寺現存的規模,基本上保持明季的格局。整個建筑群體布局嚴謹,結構精致,主次分明,疏密得體。雄偉高大的天王殿、佛殿、法堂、藏經樓、羅漢堂等主體殿堂,依次坐落在倚山勢而建的廣闊臺基上,一殿高于一殿逐級高升,氣勢磅礴。各殿堂均按我國古代傳統建筑形式,重檐疊閣,畫棟雕梁,莊嚴而古樸,成為古剎的“中軸線”。
東西兩旁有新新堂、伽藍殿、云水堂、自得齊、立雪軒和客堂、祖師殿、應供堂、靜觀堂、面壁居等十幾個僧房客寮對稱分布。與主體殿堂互相呼應,互為襯托。另外按照地形還建有鐘樓、東西禪堂、戒堂、如意寮、御書樓、庫房、先覺堂、長庚堂、東桂堂、方丈殿等建筑十余處,綴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建筑群體。所有殿堂樓閣均以長廊連接,只有一進入寺門,晴天不曬太陽,雨天不走濕路,便可到達寺內任何一處,可見建造者的獨具匠心。
寧波天童禪寺的歷史淵源
天童禪寺自義興祖師開山以來,經歷代相承,終于成為巍巍卓立。雄尊秀蔚,千楹萬礎,規模宏大的禪宗十方叢林。
西晉永康年(公元300年),僧人義興云游至揚州部會郡縣(即今鄞州)南山之東谷,因愛其山水,遂在此結茅修持。相傳,當時東谷附近并無人煙,卻有一位童子每天前來送給薪水。不久精舍建成,童子對義興大師說:我是太白金星,因為大師篤于道行,感動玉帝,命我化為童子前來護持左右。如今大功告成,特此告辭。言訖童子不見。由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
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稱之為古天童。
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弼、縣聰等遷太白精舍于太白峰下即現今天童寺,成為禪宗十方叢林。
唐會昌元年(841年)心鏡禪師住持天童寺,創建鎮莽塔,寺院進一步擴展,宋代列入禪宗五大寺院之一。
中國的禪宗到宋代日益昌盛,至南宋時達鼎盛時期,天童禪寺也成為禪宗之名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帝敕賜“天童景德禪寺”額。神宗帝即位后,召寺僧惟白人禁問道,三登高座。并于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賜惟白金紫衣一襲。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微宗帝敕賜惟白“佛國禪師”號,并御制天童景德寺惟白續燈錄序。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正覺禪師繼席,住山30年,復弘曹洞宗風,僧人常住千人以上,為天童禪寺中興時期。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建成能容納千人的僧堂,前后14間、20架、三過廊、二天井,縱200尺廣16丈。繼而擴大山門,成為巍峨杰閣,安奉千佛。中建盧舍那閣,旁設五十三善智識像,名為“千佛閣”。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右丞相永國公史浩奏請,孝宗帝翰揮“太白名山”四字賜寺。紹熙四年(公元1193年),虛庵禪師擴建千佛閣,鳩工庀材,歷三寒署。擴建后的千佛閣高三層12丈,飛異,隱接云霄,宏麗甲東南。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奏請定“禪院五山十剎”,天童禪寺列為五山之第三山。
元大德三年(公元1301年),成宗帝賜千佛閣為朝元寶閣,后殿。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元良禪師重建朝元寶閣,鑄萬銅佛供于閣中,閣旁增置二樓,左鴻鐘,右輪藏,煙云繚繞,金碧輝煌。有詩贊曰:“云從太白山頭起,香自朝元閣上飄”。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順帝敕賜元良禪師“善覺普光祥師”號。
到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冊立天下寺名時,定名為天童禪寺,
賜“中華禪宗五山之第二山”,清代則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并稱禪宗四大叢林。導游:建成后屢遭損毀,1631年(崇禎四年)重建,筑佛殿、天王殿、法堂、先覺堂等,共有寺舍999間。
到神宗年間,寺院遭受了一次歷史性的災難。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七月二十一日,鄞縣發生特大水災,風雨驟作,山洪暴發,天童禪寺殿宇盡圮,礎礫無存。是年歲冬住持因懷在廢墟上重建殿堂。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密云禪師住持天童,鼎力重興。于崇禎八年(公元1653年)建佛殿、天王殿,繼而建法堂、先覺堂、藏經閣、方丈殿;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建云水堂、供應堂、延壽堂;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建西禪堂、東西兩客堂;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建東禪堂、新新堂、迥光閣、返照樓,并重浚萬工池,修造七寶塔,所有工程,無不建造完備,奠定了今日寺院的規模和格局。
時為寺院的鼎盛時期,現存的鑄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千僧鍋右以佐證,該鍋直徑2.36米,深1.07米,重4000公斤。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世祖帝召寺僧道進就敕諭,并賜三衣、黃衣、緣云緞袍各一襲。次年賜帑金千兩命重修佛殿,敕封道“弘覺禪師”號,并賜銀印一顆,重40兩,方廣三寸許,右為漢篆“弘覺禪師之印”,左鐫滿文一行,賜三衣、五衣、七衣、黃祖衣、宮道袍、沉香色道袍及千衲衣、夾衣等。御書僧詩一首,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忱。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9年),圣祖帝敕賜天童寺御書金字心經寶塔一幅,旁記康熙歲次乙酉二月南巡舟中書。五月又賜金字心經一卷、僧詩一幅、白綾四條。寺內佛殿前有清順治帝書“敬佛”碑、康熙帝書“名香清梵”匾、雍正帝書“慈云密布”匾。寺內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3年),世宗帝賜御書“慈云密布”匾額及柱聯、贊釋迦、觀音偈各一。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寄禪和尚住持后,將十方叢林住持繼承制度改為十方選賢制度,稱為選賢叢林,這種制度是叢林住持史上的一個進步。
中國佛教界領袖圓瑛大師于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930-1936年)住持天童6年,使古剎更為壯嚴,由他主持鑄成的大銅鐘高2.76米,下口徑1.86米,鐘面鑄有81卷《華嚴經》,重達1.5萬斤,現掛鐘樓上。
新中國成立后,天童禪寺得到了人民政府保護,僧眾殿堂功課,威儀整肅,參禪修持,不廢古規。同時發揚“農禪并重”優良傳統,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寺院移作它用,佛像被毀。1979年經國務院批準并撥款進行修復,古寺重輝,法炬復燃,全寺僧眾又晨鐘暮鼓,誦經禮佛,參究禪理,紹隆三寶,如法如律地進行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