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溪距四川成都市區40公里,東臨府河、北靠牧馬山,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要沖,也是成都歷史上最南邊的江防據點、屯兵要地。建安24年(公元219),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黃龍溪古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筑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黃龍溪古鎮僅200多米的黃龍正街,分別建有“古龍寺”、“潮音寺”、“鎮江寺”,稱為“一街三寺廟”;清末民國初年華陽、彭山、仁壽三縣在此共設一衙門,稱之為“三縣一衙門”。“一街三寺廟,三縣一衙門”也成為古鎮最著名最奇特的文化遺存。
古鎮黃龍溪不僅山清水秀,遠離大城市的喧囂與嘈雜;而且這里彎彎曲曲的石徑古道、河邊飛檐翹角的木質吊腳樓,街道上的茶樓店鋪,古廟內的繚繞青煙等,展現出一幅四川鄉鎮的民俗風情圖,給人一種古樸而又新奇的感受。如果到河對面看風景,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黃龍溪古鎮上古牌坊、古寺廟、古建筑民居與古榕樹、古崖墓渾然一體,古色古香,與現代大都市形成鮮明的對比。川西民居一條街體現出一種田園詩歌式的詩意。古色古香才吸引眾多影視界朋友,成為古裝影視片外影拍攝理想之地,先后有《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海燈法師》、《秦淮世家》等100余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古鎮不大,卻很有“水城”的味道,一水劃鎮而過,兩岸都是用青石鋪成的石板路,有些地方還存有昔日的棚廊。水面有數座鐵吊橋連接,河畔有一株古榕,盤根錯節,據說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古鎮的標志,游人每到此,總要在此留影。
川西民居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環境觀,材料就地選用,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郁。黃龍溪古鎮的民居文化一條街,搭建的民居都精選原生態材料修建而成,呈現出相互的對應美、自然美,把周圍的大環境引入封閉的小環境中,形成了人與住宅、環境的和諧統一。
現古鎮內有樹齡在600年以上的古榕樹6株。有的需十余人才能合圍,枝葉覆蓋面積達三百多平方米。黃龍溪自古香火鼎盛,特別是佛誕節日,游人香客不斷。鎮內現還保存有鎮江寺、潮音寺和古龍寺三座古廟,每年農歷六月初九和九月初九的廟會,還能再現昔日古鎮的喧鬧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