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農耕文化綿延數千年,蘊含著無窮的哲理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精神。農耕文化成為五千余年中華文明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業化全球化撲面而來的今天,農耕文化逐步消失。
那么,如何挖掘農耕文化的合理內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在精神傳承中通過有效的載體生生不息,發揚光大?
鄉村文化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起源,也是培植民族優良品質的沃土,更是廣大農民的情感皈依和精神故園。無論社會如何演變、時代如何遷變、鄉村如何嬗變,也不管人們何時離鄉、去家多遠、棲居何處,鄉村永遠是人們抹不掉的記憶和殷殷牽掛,鄉村文化始終是人們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對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進行有效保護和全面深入研究,是當前我國文化傳承、文化繁榮和發展的迫切需求。
保護傳統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民化為載體,弘揚“天人合一”的生態文化觀。每個傳統村落都是正在續寫的文明史“大書”。散布在全國各處的傳統村落文明形態,都是“文化活化石”。保護古村落既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歷史街區等物質載體,也要傳承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傳統技藝等文化生態。
以生態文明為載體,弘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文物是歷史的絕唱。因為有了文物,歷史才不至于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保護好古樹、古木、古存遺跡這些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鄉村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優良傳統。也只有保護好中華歷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鄉愁”。
保護非遺文化,以鄉間無形“奇、特、美”為載體,弘揚農藝工匠精神。一種手藝,一則傳說,一個故事。這些手藝,這些故事,這些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財富,我們應該去記錄它,傳承它,發揚它。
要整理出傳統村落本土手工藝開發的著力點和方向,嘗試建立起一種“藝術+鄉村”的中國傳統鄉村文化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傳統工藝要與學研“聯姻”,為非遺帶來學術和教學資源的支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數千年來,農耕文化浸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延伸的節奏與智慧充滿著一種自然的審美。人們回歸田野、崇尚自然、感恩耕作、喜慶豐收,莫不是一種精神的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