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湖新居,位于龍崗鎮中心羅瑞合村,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也是深圳300多座客家圍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鶴湖新居內有300多間居室,最多的時候容納了一千余人。
鶴湖新居是全國占地面積最大的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占地約2.48萬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有一位名叫羅瑞鳳的興寧人,遷居龍崗圩馬福頭立業。他勤儉致富,始建羅氏住宅,其宅歷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經三代人的擴建,終于建成了被譽為“客家第一圍”的鶴湖新居。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客家人開發深圳東部地區的歷史見證,為研究深圳歷史、文化、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據說,原來此地周圍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有一水塘,水質清澈甘甜,經年不竭,吸引了成群結隊的白鶴在此棲息、繁衍,構成一幅優美的圖畫,因而取名“鶴湖山”。“鶴湖新居”因之得名。
鶴湖新居以三合土夯筑為主,卵石、青磚砌筑為輔,還有大量木構件用于承重及裝飾,用料扎實,做工精細,主體結構一直保存較好。目前鶴湖新居修繕工程范圍內的房屋整體得到加固維修,大部分房間已經排險,修繕后的鶴湖新居墻固路平、巷道井然,綠樹掩映、鳥語花香,重現了昔日恢弘古樸的氣概。
鶴湖新居一共有179間獨立的房屋,鼎盛的時候,龐大的圍屋里居住著千余羅氏子孫。即便是錦衣玉食,羅氏人仍然忘不了客家的古訓:走出家門。曾經顯赫一時的圍屋如今已經顯得有些暗淡,但是那白色高墻上模糊的壁畫,檀木屏風上依稀可辨的雕刻,寬大祠堂中雄偉的麻石立柱似乎在向我們講述當年熱鬧的場景。
在圍墻內民居似“回”字形,整座建筑群由內外兩圍相套而形成,外圍平面前寬后窄,呈銀錠狀;內圍有高墻與外圍相隔,平面呈方形。屋宇、廳、堂、房、井、廊、院布局錯落有致,像座迷宮,易守難攻,有“九天十八井,十閣走馬廊”之稱。
整個鶴湖新居建筑外圍前寬后窄,略呈梯形。內部建筑主體為三堂兩橫結構,分內外兩圍,規模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