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倉古村位于無錫新區鴻山鎮西北,金城路(錫太路)以北,錫東大道以西,西南3公里即是江南第一古鎮梅村,東約1公里即是風景秀麗的鴻山泰伯陵景區。
“西倉”之名,又如何而來?南宋度宗年間(1265-1275)《咸淳毗陵志》有載:“有酒坊,俗稱西倉,亦稱西村,蔡希逸自洞庭徙此。西去城三十里。”清嘉慶十八年(1813)版《無錫金匱縣志》則載有:“宋時司馬溫公(司馬光)之孫遷居于此,稱東莊司馬,故稱東莊?!薄拔鱾}原名版村,其名不顯,其為東莊司馬之西倉,改名西倉?!惫蕰r有西倉系司馬氏私倉之說。“自清代富豪雅仙居此,經營興市,西倉始著”。據此可見,西倉始于宋朝,顯名于清朝。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西倉已成為繁華街市,200多米的西倉街東西走向,傍西倉河而建,臨街住戶即為“枕河人家”。西倉多蔡姓,西倉的建筑大都是蔡氏家族所建,呈現莊院化個性。
那時,西倉街由東街、中市、西街組成,街道狹窄,街面由青磚或石板鋪成。街兩旁商店林立,約有六、七十家。有的商家在門前搭有遮雨避風的涼棚。整個街區設三個石場,即六房大廳石場,三利橋石場,蔡氏義莊石場。并設有三個石駁水碼頭,體現出濃厚的江水鄉特色。
依山傍水的西倉,至今仍保留著清朝的古建筑,它們被古樹環抱,映襯在青山綠水間,富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置身于這里,飄渺的云,朦朧的霧,隱藏了山黛,淡去了蒼勁的松柏。木窗棱、馬頭墻,巷弄深深,水煙裊裊,這里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處處深藏著古樸猶存的滄桑感。
西倉街設東南西北四個巷門,東西行門在街東、西兩端。南北行門在三吉橋(現西倉橋)和直北150米處。分別把守住西倉的四個方位,入夜關閉、清晨打開。做生意、趕市集的人們一大早魚貫而入,一天的街市生活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展開。這種類似于封閉式城堡的鄉村格局,也佐證了蔡氏家族當年富甲一方的繁盛。西倉就像一個封閉的莊院、城堡,其安全保衛措施堪稱一絕。
西倉街由東街、中市、西街組成,街道狹窄,街面由石板鋪成。街兩旁商店林立,約有六、七十家。幾十年后走在西倉街上,除了西倉河水和石板鋪設的街面,舊日的店鋪早已關門,只留下一些有年代感的門頭。
街東主要是民居,街西主要是豆腐店、理發店、洗浴店、染坊、布店等商鋪。雖然老街有些斑駁,但還保留著傳統風貌以及文化氛圍,很適合去走一走,慢慢感受濃郁的傳統生活氣息。
西倉曾經出過一個文舉人和一個武舉人,文舉人蔡庭槐是個書法家。鴛鴦蝴蝶派作家徐枕亞于宣統元年至三年(1909—1911年)在西倉的鴻西小學堂任教,借寓于離校甚近的名書家蔡庭槐家,并兼任其家庭教師。徐枕亞以此為原型著小說《玉梨魂》,名噪一時。
不過,蔡氏所建的老宅不少已無人居住,有些年久失修,破敗不堪。保留古道巷陌和歷史的痕跡,是保存一種記憶,惟其如此方能令一個地方的文脈和歷史活色生香。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座古鎮如果失去記憶,人們的精神將無所歸依,我們的后人則能只在古代典籍和世代流傳的故事中尋找歷史文化昔日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