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東部,東去30公里,便是烏鎮和西塘,往北30公里外,有南潯與周莊、同里。相比這些江南古鎮,新市古鎮濃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貿文化堪稱別具一格。
新市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而建制歷史就達1200多年。始建于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此新市的商貿文化從時間可上溯到兩晉,從地域能輻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絲綢貿易,新市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發源地,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古鎮被水分割成18塊,又由50余座橋梁連成一片。
由于水路發達,在以舟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此地早在三國兩晉時期便形成市井,北宋朝廷正式立名為新市鎮。如今的新市鎮已成為長三角的旅游勝地。
關于新市,這座京杭大運河線上最大水運碼頭的起源,是與一場傳說中的洪水有關。新市,其前身為陸市,古稱仙潭,據鎮志記載,晉永嘉二年(308)夏,淫雨一月,洪水大發,陸市淹沒,人們在一個英雄的帶領下,開始了漫長的遷徙征途。
終于,他們來到了一處河網如織,水煙漠漠,生滿蘆叢的汀洲之地。其時的汀洲是什么樣子,我們無從知道,我們只知道,當我們的先人和這一片四面環水的土地相遇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留了下來。他們在這里開荒種田,紡紗織布,生兒育女,然后為了紀念曾經居住的“陸市”,并寄托對全新生活的美好祝愿,他們把陸市改名為“新市”。
據史料記載,新市曾有“三潭九井十八塊,三十六弄七十二橋”,鎮區內河道縱橫,廊橋流芳與粉墻黛瓦遙相呼應,繪就了“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畫卷。便利的水路運輸網,使之孕育了繁榮的商貿文化。早在北宋時期,新市就已成為毗鄰三縣四鄉的商品集散地。
歷代沿水而建的靠街騎樓匯成水鄉老街,古樸優雅的石庫墻門,精美的磚雕民居,獨特的封火墻,石砌的堤岸河埠……街巷逶迤,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鎮自然景觀。
水巷和街巷是古鎮整個空間骨架,水巷既是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街市兩側,商店毗鄰,貨物滿目,街市狹窄而隨意,兩側的店鋪擴展到街道上,使水鄉街市顯得熱鬧祥和。
古宅是新市一道神秘的風景線,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存有10582平方米。風格獨特的走馬樓,工藝精湛的磚雕門樓,飛檐翹角的屋脊,充滿了濃郁水鎮之韻味。新市的名門望族很多,粉墻黛瓦風味獨特的老宅于今保存的有數十處。
其中數俞吉祥、方伯第、愛敬堂、錢宅較有特色,街道與街道之中,有弄堂貫穿,現存36條弄,弄內宅第優美典雅,古色古香,每條巷弄都有古老的故事,電影《林家鋪子》、《蠶花姑娘》都在此取景,一個個古弄古橋的畫面,給人留下了難忘印象。
自古人才輩出,自南朝著名道學家陸修靜筑樓讀書于此,自近代基督教理論國內研究學術權威、全國神學家趙紫宸先生,近代少年愛情小說家王嘉侖留下眾多的人文勝跡,若流連其間,無不能領略此地的清純與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