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的天寧寺前街上,寺中有北京最高的古建筑天寧寺塔密檐式磚塔,遼代時所建,為密檐式磚塔,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也是是北京作為五朝古都(遼、金、元、明、清)唯一的地面見證物。
天寧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當時叫“光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隋仁壽二年(602年),改名“弘業寺”,那時寺內的塔是木塔,早已圮毀。
到唐代該寺名叫“天王寺”。元朝末年,天寧寺遭到滅頂之災,整座寺廟隨豪華的金中都毀于兵火,僅余孤塔。天王寺在明初,明成祖下旨重修該寺,天王寺在明正統年間又重修時改名“天寧寺”。明正德、嘉靖年間和清乾隆年間都曾重修,明末天寧寺再毀。
清乾隆重修天寧寺,寺中心為遼代舍利塔,將遼代鐵塔剎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后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后清乾隆又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
天寧寺規模宏大,分中路和東西三路,現僅存中路。中路有山門殿(韋馱殿),山門前有高大古槐兩株。山門上書“敕建天寧寺”。山門殿內前供彌勒佛,后站持杵韋馱。山門殿后為前院。前院正北為寺的主殿接引大殿,殿門上書“接引殿”。
門前對聯東書“金界莊嚴鈴語鐘聲流靜梵”,西題“運臺馣靄香云寶相現慈因”。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內供接引佛,寓意接引眾信徒進入佛門廣接佛緣。大殿前有碑刻數方,其中有乾隆年間重修天寧寺碑。
接引殿前過去有大殿釋迦殿,接引殿后為舍利塔院,高大的舍利塔矗立在院中。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塔院后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
天寧寺舍利塔通高57.8米,矗立在一個方形磚砌平臺之上。塔身為八角形,第一層塔身較高,正面朝南,為全部塔身雕飾的重點。八角為八個突出的半圓形立柱,與塔身連為一體。在立柱上面浮雕有一上一下、龍首相對、張牙舞爪、吞云吐霧盤旋的蛟龍。古龍的威武氣勢,顯示出古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水平。
塔身的雕像是按《圓覺經》布置的圓覺道場,塔的建筑和裝飾處理是按《華嚴經》經義設計的象征大日如來的“華藏世界”,兩者結合,顯示出遼代尊崇華嚴宗,融合顯教密教的佛教特點。整座塔身上的浮雕工藝精湛,造型優美,手法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只可惜,歷經時代風雨的侵蝕,這些浮雕大都殘損嚴重,但它仍不失為中國佛塔雕塑藝術中的經典之作。
天寧寺古塔是在北京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的寫照,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歷史比北京故宮還有悠久,但這一塊的歷史風貌沒有恢復,希望更多像這樣的建筑能夠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