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結構建筑都在山西,一座在平順,一座在芮城,另外兩座在五臺山。最早發現,規模最大的就是五臺山的佛光寺。
五臺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新村,距縣城三十公里 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從建筑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臺縣南禪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卻被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的斷言:在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結構建筑。現為中國現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結構建筑(僅次于同在五臺縣的南禪寺)。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后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后墻壓壞了一部分。
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了唐畫的風韻。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