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三天,中國園林博物館推出“仲夏園苑溯源端午”系列文化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包、避五毒等民俗活動。以“端午”節慶文化為主題,推出集非遺藝術品和民俗文物為一體的多項非遺體驗活動,邀請市民朋友共度端午佳節。
活動現場,觀眾將在非遺項目傳承人指導下親自動手體驗端午五毒雄雞、端午五色虎、宮廷蠟果、五福捧壽風箏、鐘馗版畫拓印等五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通過制作一件件精致小物件,重現原汁原味兒的端午節俗,以親身參與的方式,了解中華文化遺產的精髓和價值,讓非遺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中。
節日三天,園博館還將特別邀請非遺技藝傳承人白大成為觀眾帶來“老北京端午”民俗講座。講座將歷史、國情、民俗、藝術相融合,讓市民感受京味傳統文化,進一步展示端午節俗魅力。

在講座現場,觀眾還可在“中國結藝”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指導下,一同制作端午配飾“五彩絲線繒”,將其或掛于窗邊,或佩戴在身,或贈送親朋好友,以祈求健康平安,讓市民度過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端午節。
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現場還將展出一張端午傳統節俗圖,展示了賽龍舟、斗百草、熙游避災、纏繒子、采益母草、端午探親、拜藥王廟、香會攔祭、舞龍等25項端午節俗。小朋友可在老師的講解下,參與“節俗活動大挑戰”。
此外,幾十幅與端午節主題相關的木版畫、罕見以園林花卉為主題的民國時期石印版畫孤品“十二月花神”也將悉數亮相,為觀眾展示濃濃的端午民俗。
在我國端午傳統習俗中,除了大家熟知的吃粽子、賽龍舟,還有佩香包、沐蘭湯、掛草藥等活動。佩香包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包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雖然香包里的內容已經幾經變化,但是人們對于香的追求卻不曾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端午節所紀念的詩人屈原就曾在《離騷》中詠嘆:“扈江離與辟燕兮,紉秋蘭以為佩”。香不僅使人們放松心靈,心緒沉靜幽美,更有滋養身心之感,于有形無形之間調息、通鼻、開竅、調和身心,氣息醇厚,使人親近。
節日三天,園博館將舉辦端午香文化體驗活動。邀著名香文化學者潘奕辰女士為觀眾講解中國香文化,帶領觀眾親自動手制作端午香包,祈福端午,感受香文化的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