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古鎮位于歙縣徽州古城東南1.5公里處,于公元759年形成街市,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漁梁在唐代即已具雛形,漁梁的名稱由壩而來,漁梁整體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性的要素。
漁梁壩,是隋朝一位官員汪華所建,選用的花崗巖,徽式風格榫頭,將塊塊巨石牢牢“鎖”住。水壩分左、中、右三個水門,左邊長年流水,中、右水門既防澇又防旱。
漁梁之所以成為古徽州的商業樞紐,稱為古徽商“夢開始的地方”,是因為緊依被譽為“江南都江堰”的漁梁壩。那些富可敵國的古徽商,如“紅頂商人”胡雪巖、“以布衣上交天子”的江春等,均從這里起步。
若是來安徽歙縣旅游必然要去,被人美譽為“江南都江堰”的漁梁壩。曾輝煌一時的徽商抵錢塘、下揚州都要從這里起步,堪稱徽州商人“夢開始的地方”。這里是古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也是府衙官員們出門的必經之道,被稱為“徽商之源”。
歙縣,明清時期為徽州府所在地,徽州與杭州、南京、上海等外界的聯系全靠新安江這條唯一的黃金水路。漁梁村因緊靠新安江而應運而生,成為當時徽州最繁華的水運商埠和商業街區。這里曾是商人、水手、腳夫云集之處,為各類貨物的中轉之地。
“漁梁壩”,這一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波濤水聲轟鳴,水花四濺,雪浪排空,十分壯觀。大壩是用重達數噸的花崗巖砌成。據說,當年徽商最興盛之時,碼頭上時常停靠著300余艘大小船只。可以想像,寬闊的新安江上千帆競渡,挑夫與商人穿梭在碼頭與商行之間,令人驚詫“這一繁華竟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從漁梁壩走百步石階上岸,過望仙橋就到了新安第一關——新安關。出新安關,過紫陽橋就到理學大師朱熹之父朱松結廬講學的紫陽山,明代曾在這里建造紫陽書院。
古村落內,傳統古建筑占古村落建筑總數的65%。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沿江有一條東西向主街,垂直該街則衍生出10余條小巷,一色的木排店面,一色石板卵石路面,使商業街極富特色,繁榮的商業街和寧靜的巷弄,構成了漁梁村落內部頗具特色的街巷空間,是不可多見的徽州古商業街。
街兩側“巴道夫運輸過塘行”、“泰源鹽棧”、“同和堂”、“繕方草堂”等依稀可辨的老字號,靜默訴說著昔時的盛景。除了節假日,漁梁街巷里會有游客帶來一陣陣喧鬧,平時里復歸寂靜清淺。本地的匠人,在自家的宅鋪里,守著祖輩的傳承,成了流光歲月里一道生動的風景。
如今,漁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孤寂的粉墻黛瓦,兩邊鱗次櫛比的老宅,都印證著這座水運商埠昔日之繁華,2005年9月入選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