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善寺位于山西太原市東南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創建,太原市著名古剎。初名白馬寺,后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棡為紀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馬氏,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
明代的崇善寺完全按照標準的宮殿式建筑格式修建,據寺內保存的一幅明版崇善寺建筑全圖顯示,中軸線上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殿、毗盧殿、大悲殿、金靈殿六座大殿,院落十八座,殿閣樓臺、堂廊等近千間,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規模宣序,貌若仙宮”。
但不幸的是崇善寺于清同治三年(1864),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毀,幸存下來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屬建筑。清光緒七年(1881年),山西巡撫張之洞在崇善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文廟。從此,崇善寺一分為二,文廟占了大部分地方,這就是現在的山西博物館第一部分,而僅占原寺面積四十分之一的大悲殿,就成為古白馬寺、明崇善禪寺的當然代表了。
現存的崇善寺,占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為原寺規模的一小部分,有山門、鐘、鼓樓、大悲殿、東西廂房和小院等建筑組成。
大悲殿是現在崇善寺的主要建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比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的北京故宮太和殿還要早29年。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上層檐下懸掛“大悲殿”匾額,下層檐下為趙樸初題寫“瑯函寳相”,四字端莊,風格蒼勁。
大悲殿上至梁枋屋頂,下到窗欞隔扇,都是明代原作,是山西現存明代“最完整、最標準的建筑實例”,是“明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作”。而山西之最,基本上就是全國之最了。
大殿內正面依后墻于明間和兩次間筑佛壇,佛壇高約一米,立面須彌座式,孔雀藍琉璃貼面,高浮雕花卉圖案,色澤艷麗,美輪美奐。三個仰蓮蓮花平臺上站立著的三尊菩薩像,通高均在8.3米左右,當心間站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東次間站立千臂千缽文殊菩薩,西次間站立千輪千華子普賢菩薩,合稱為“三大士”。大悲殿中供奉的“三大士”像與建筑本體一樣同為明洪武年間的原物。
寺內還珍藏有宋紹定四年宋版磧砂藏經(全部)、元版藏經(部分)、明下統五年明版北藏經(全部)、明成化八年赤金寫德華經七卷、明嘉靖三十年南藏經(全部),此外,還保存上下兩冊釋迦如來應化事跡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彩畫(這些畫冊,雖是明代作品,但色彩艷麗如新,十分吸引人),明洪武二十四年鑄造的鐵獅一對,明正統十四年鑄造的大鐘一口,這些都是研究中國宋、元、明各代藝術的寶貴資料。
當年的崇善寺不僅外表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擁有其他寺廟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它不僅是一座佛教寺院,而且是朱家王朝的一座祖廟。中軸線上的最后一座大殿——金靈殿,就是一座沒有帝座的祖廟,這在中國佛教寺院的修建中是罕見的。因此,它享受著比一般寺廟更多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