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棵大樹,扎根于中華傳統深厚土壤。而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二十四節氣歌”,短短28字,囊括了四季更替。
瀚海域達將節氣的特點解融入到農耕館的設計中,充分展現出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并體現和反映了農耕傳統農業的思想理念、生產技術、耕作制度以及中華文明的內涵。
長期以來,人們為了適應生產和發展的需要,創造的多樣性農業生產和豐富博大的農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浸透著歷代先賢的血汗,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華了億萬民眾的實踐經驗、教訓和成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規律的認識與把握。時至今日,農耕文化中的許多理念,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仍具有現實意義。
保護、傳承和利用好傳統的農耕文化、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不僅在維系生物多樣性、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傳承民族文化、保護獨特景觀、推動鄉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對保持和傳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傳統特色,豐富文化生活與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