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垕古鎮位于中國鈞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的西南部,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宋代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實現了鈞瓷生產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鎮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古有“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邊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的詩句美譽。神垕古鎮先后被評為中國鈞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神后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神垕有許多古寨,其鎮區就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寨四周和寨墻上建有炮樓,主要用作軍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東寨建于清光緒20年,墻體為青磚結構,墻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墻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型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方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此寨為何叫“望嵩”,據說站在古寨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因此稱為“望嵩門”。
這些古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筑,如東寨內有伯靈翁廟、關帝廟、白衣堂、貞節牌坊等,還有沿街店鋪及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范兵亂、匪患。在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筑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像一座小城。
古廟宇多是神垕的一大特點。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伯靈翁廟,該廟也稱窯神廟、火神廟,是鈞瓷文化的象征性建筑,也是神垕“中國鈞瓷之都”、“火藝之都”的重要標志,現已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伯靈翁廟窯神殿內供奉著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第二位是司土之神。第三位是司火之神,即傳說中的“金火圣母”。每一位神像背后都有著一段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
鈞瓷文化作為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神垕也成為世人矚目和向往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神垕制瓷業的興盛,大批的外地商人來到神垕購瓷,也有大量的神垕居民到全國各地銷瓷。
神垕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陶瓷制品和大量的民間收藏吸引了外地不同階層人們的眼光,使得許多外地古玩愛好者來神后“淘寶”。外地人愛古玩的熱情影響了神垕本地人,這時的古玩大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通過古玩物品的交流,使神垕人認識了古陶瓷之外的許多古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