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群體的型制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穆斯林舉行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
中國唐、宋、元時期,清真寺的建筑風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磚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觀造型和細部處理多呈阿拉伯伊斯蘭風格。廣州懷圣寺、泉州清凈寺、杭州真教寺、揚州禮拜寺,是始建于唐宋時期的清真寺。
中國化的清真寺的結構體系和建筑型制,突出表現在大門、邦克樓和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中國式的寺廟大門制度,一般都是大式大木結構,三間五檁,屋頂或硬山式筒布瓦,或歇山式琉璃瓦,五脊六獸,仿孔廟或故宮午門樣式,帶八字墻及斗栱,門前有木制或石制牌坊、柵欄;還有的在大門上起三數層塔式木樓,既是清真寺標志,又是大門,還是邦克樓,一物三用。這種大門型制,顯然與阿拉伯式拱券大門型制截然不同。
中國傳統樓閣式邦克樓,木結構,多為三四層,或在大門,或在二門;下層四方形,上層多作成六邊形,與佛、道教喜用的八角形平面建筑不同,與阿拉伯尖塔式磚砌邦克樓也不同。特點在于宏偉高大,木柱梁枋用料壯實,斗栱形體多很樸拙,與周圍建筑對比鮮明,在全寺建筑群體構圖中起著豐富輪廓的作用。
中國大木起脊式的禮拜大殿,內地清真寺的禮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筑,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后窯殿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頂,上面用勾連搭的形式連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統一而又起伏靈活的大殿建筑。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樣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后窯殿一般不采用磚砌圓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磚,搭配使用。后窯殿的式樣更是百花齊放,有單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種亭式脊,變化甚多,不勝枚舉。
豐富多彩的建筑裝飾,是中國清真寺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清真寺建筑的鮮明特點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將伊斯蘭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手法融會貫通,把握住建筑群的色彩基調,突出伊斯蘭的宗教內容,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裝飾手段,取得富有伊斯蘭教特點的裝飾效果。
20世紀初,河南穆斯林首先創建女寺,其后河北保定、山西太原等地起而仿效,或單獨建立,或附設于某一較大的寺內。新疆喀什的艾提卡爾清真寺與庫爾勒縣的禮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蘭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磚及硫璃磚砌成圓拱頂或平頂式建筑,采取敞殿堂與封閉殿堂結合。吐魯番地區多為上下禮拜殿形制。
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故中國清真寺內,尤其是大殿內,絕對不供奉偶像,也絕不用動物圖形為飾,這就與佛寺、道觀、文廟等大殿布置迥然不同。中國清真寺大殿,無論其華麗還是淡雅,無論飾以彩畫還是素雕,大都以美化的古蘭經文做裝飾,殿內清新爽目,與那些偶像廟宇大殿建筑因有偶像造型而產生的宗教氣氛絕然不同。
清真寺是伊斯蘭教建筑,無論其如何花樣繁多,也無論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國傳統建筑手法,都必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筑的一些基本原則,具備伊斯蘭建筑的某些基本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