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必須讀懂中國的鄉村。我通常將《白鹿原》《創業史》和《平凡的世界》三部書并在一起作為給我的學生的必讀書目,幫助他們真切了解、體驗中國社會在20世紀的滄海桑田。這三部書都以在中國農耕史上頗具有典型性的陜西鄉村為背景,在地域上一脈相承;三部小說分別描寫了20世紀鄉村變化最劇烈的三個時代,時間接連相續;在詠贊鄉村史詩上,柳青發其端,陳忠實和路遙踵其后,人文精神密切相關。
三部書從總體上構成了20世紀中國鄉村變革三部曲,構成了中國鄉村在現代政治革命與生產形態革命大潮下鄉民的掙扎悸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某種程度上,三部小說還原的歷史生態比教科書、學術著作更具生動性。盡管人物是虛構的,但小說還原的歷史氛圍可能更真實。
中國社會形態從傳統向現代的演進,取決于最廣大基層民眾的精神面貌、思維狀態。幾千年以來,中國農民基本上是在身體饑餓與物質匱乏的境遇中掙扎生存,而只是在近三四十年來獲得巨大改善。當然,迄今還有一些基層民眾仍然處于貧困線上,所以“精準扶貧”還是執政黨的重要任務。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圖求生存是最現實的需要。底層民眾艱苦掙扎謀生的過程,就像《創業史》中所描繪的梁三老漢,主流是令人尊敬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艱辛創業史,但也埋藏著鄉民的天然弱點。在貧困的生活狀態、落后的生產狀態的環境中,無論是從經濟上,還是從文化上,都不可能產生現代化的社會形態。
農耕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中國濃郁的幾千年農業社會留下的、基于鄉村環境的巨大傳統文化氛圍,發揮著強大的支配作用。例如,在阿Q、祥林嫂、閏土等為代表的鄉民為主體的時代,所謂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過是在沙灘上蓋大樓。再如,革命隊伍中的骨干力量經歷了革命理想主義的洗禮,在鄉村市井基層的根系力量也頻頻接受教育,但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色依舊潛在默化地發揮影響,甚至是重大影響,在很多時候成為走向現代化的制約力量。
人的境界很難超越其周邊環境。再先進的精英,也必然有其成長的環境給其思維方式、處事方式烙下深刻的印痕。即便思想超凡脫俗,其行事方式也需要基于現實的權變與策略,否則也會在現實的擠壓下最終被淘汰。任何先進的思想,遇到中國鄉村這樣一個巨大的歷史存在,都必須有一個調整和適應,否則只能失敗。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開辟現代化之路,可能是最恰當的歷史選擇。當然,尊重現實并不意味著向現實屈服,現代化的大潮一波又一波沖刷鄉村,是過去時,是進行時,也是未來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