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鎮迅速熱了起來。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并于當年10月評定出第一批共127個中國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的理念一經提出,各地政府很熱,市場也很熱。中國經濟自進入新常態以來,出現這兩種都熱的情況非常少。政府熱的很多,但市場不一定熱,其標志就是民營資本不跟進,國企跟進還不能完全作為判斷標準。但是特色小鎮的理念提出來后,民營資本也非常熱,從阿里巴巴到華為、從萬科到萬達,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集團都在涉足,這個現象十分罕見。上述因素疊加在一起,特色小鎮成為新常態以來不多見的、吸引力非常大的投資的新領域、發展的新平臺、新型城鎮化的新空間,同時也是旅游業發展的新空間或新平臺。

近現代以來,隨著現代城市的興起,我國都是鄉村資源往城市里輸入。但是近兩三年以來,城鄉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資源也開始走向鄉村了,可以這樣說,出現了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趨勢。
其中有幾個要素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是技術的突破。高鐵、高速公路和航空大眾化,汽車進入家庭,互聯網的大發展等,極其深刻地改變了城鄉之間的區位不同,距離障礙消失了,過去鄉村的區位劣勢基本不存在了,現在看來,還可能是一種優勢。
此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以能源、原材料、重化工為主的傳統產業,包括煤炭、鋼鐵、風力發電、水泥、光伏等,都出現了嚴重過剩,傳統資源的價值相對下降,石油、煤炭等一次性化石資源的價格下降很多。10年前,山西大同的煤炭價格曾在歷史高位,大約2000元一噸,現在的價格僅為200元一噸。與此同時,新的要素資源的價值在上升,我們可以稱之為非傳統資源,比如青山綠水、藍天白云、傳統村落、區域特色文化,以及非常重要的傳統鄉村的生活方式。當然還有一些資源的價值也在上升,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等。
總之,輕資產的這類資源,價值在上升。這一上一下,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變化。“老婆孩子熱炕頭、兩畝土地一頭牛”,沒有什么時間觀念,以前都是不被推崇的生活方式,也不被視為資源。但是現在不同了。概括一句話,就是鄉村的價值在提升,傳統的慢生活、鄉村景致,也就是傳統鄉村生活的整體價值在提升。
還有就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或者說已經深刻改變了鄉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形態。去年“雙11”過后,學者們研究消費數據發現,中國人的網上購物行為,鄉村人一點不少于城市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也一點不少于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這種情況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鄉村年輕人應用電子商務的熱情一點不遜于城里人,這使得鄉村的許多商品被開發出來了,許多消費能力被開發出來了,因而消費模式和商業生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變化都是靜悄悄發生的,不是政府倡導的,但卻是一種飛躍的變化。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最近若干年以來,高房價、交通擁堵、霧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擾著人們,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下一步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以及旅游的熱點。高房價讓許多人無法在城市中生存下來;霧霾的長期化,則有可能使城里人到鄉村度假、養生養老成為下一波相當重要的推動因素。近幾年的鄉村旅游熱與此高度相關。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的退休老人,完全可以支付他們在江西婺源、海南、廣西等地的日常生活,許多老年人干脆就在那里長期居住。
間歇性的、長期半長期地逃離大城市,成為一種潮流。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巨大的消費力量去往鄉村,是城市消費的外溢。如果霧霾長期化的話,這將成為一種常態。對于中國這種人口大國來說,常態就意味著幾千萬人的消費市場。
特色小鎮興起的另一個大背景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特色小鎮可以視為一個點,激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包括發展新經濟。比如現在出現了互聯網小鎮、基金小鎮、夢想小鎮、創意小鎮等。
實際上說到根本,特色小鎮興起就是這兩個原因:發展新興產業,一定是在某一個點上,星星點火式地來推動,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個就是鄉村價值的提升,城市人的新選擇,這也是一種產業需求,對健康產業、旅游產業的需求。在這兩個大背景下,鄉村迅速從幕后走向前臺。(文章來源:中國旅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