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古村位于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是目前發現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為歐陽氏族人在清咸豐年間所建的大宅院建筑。村中是一片有百多年歷史、基本保存完整的舊屋,面積近15000平方米。不但保存較為完好,且五進的形制在當地極為少見。
鐘樓古村共七列建筑,歐陽仁山公祠居中,民居分列兩側,再外側有一些后加的村落輔助用房環繞。古村四周有殘破不連續村墻環繞,東、南、西、北四角依然保留用于了望防護的堞垛。
在村北角有高四層的碉樓,是村落的制高點,具有最高的防衛能力。村前有寬敞的廣場,東面還保留一個村門,是鐘樓村五門中僅剩的一個。
從化鐘樓古村的古民居里都沒有窗戶,只有門和墻,家里惟一的采光口只有屋頂一塊不到20厘米寬的明瓦,陽光從那小小的瓦片灑漏下來,很有韻味。這樣的設計,一是用于防盜;二是房間陰涼的需要。
古村掠影,肆無忌憚的綠。走在泥石路上,很有農家的感覺,對嗎?村四周的垛堞,用實體和缺口交替組成,墻城墻上成凹凸狀的小墻,也叫“女兒墻”。躲過硝煙戰火,躲過朝代更替,鐘樓古村依然完好無損地保留它的原貌。
城墻上的四個垛與村后四層樓高的炮樓相互呼應,如任何一處發現情況,通過垛與垛、垛與炮樓之間的通信連線,發信號則各戶皆知。
每條巷的兩側是民居,每一路7戶,前后毗連,共49戶,每一戶的兩廊相通對望,小至孩子的照看,大至防盜賊入屋,均可以很方便地互相照應,一家有難,眾人相幫。
此為“守望相助”的建筑形式,在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居的布局則為三間兩廊,民居的一門、一墻、一趟櫳,都凝聚著當年人為“防衛”費煞的苦心和智慧。民宅的墻有三層,夾在內外兩層的中間層,是不規則的廢磚,盜賊根本不可能撬墻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