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古鎮位于邵武南部,地處閩西北,面積192平方公里,始建于唐朝,是福建省歷史最悠久的古鎮之一,也是一處全國罕見的城堡式大村鎮,其眾多古建筑是中國迄今保留最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
和平古鎮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內有兩條分別連接東西城門和南北城門的街,街道兩側縱橫交錯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間鋪青石板,兩邊鋪河卵石,有的全部鋪河卵石。貫穿古鎮南北的舊市街,被譽為"福建第一街"。古街全長600余米,寬6-8米,街中心全以青石板鋪筑,因北高南低的地形關系,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古街兩旁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狀的古建卵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墻窄巷,古樸幽遠。古民居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
和平古鎮知名建筑景點
李氏大夫第位于古鎮東門,此門李氏清晚期“一門九大夫”。其門樓為磚石構六柱五間一門牌坊式八字門樓。門樓左右三組梯級挑檐,烘托出頂檐的上沖之勢,整個門樓氣勢恢宏,極為壯觀。挑檐磚質斗拱層疊,樣式華麗。磚雕內容豐富,有歷史人物,多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磚雕以大門的中間為中軸線對稱展開,注重在對稱中求變化。中軸線兩側畫幅講究對稱美,畫中的內容卻不一樣,但都栩栩如生。八字面的墻上有四幅《三國演義》的典故:“斬顏良”、“華容道”、“長坂坡”、“博望坡”。四幅磚雕采用了浮雕和鏤空透雕的技法,所雕人物造型精美,將人物的喜怒哀樂驚展現得淋漓盡致。還有一幅“宋太祖千里送京娘”的磚雕,人物戰馬形狀生動,雕刻玲瓏剔透,畫面極為精美。門樓雕刻這些歷史人物故事,折射出房主人崇尚“忠、勇、義、孝”的思想。此外,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鶴、鹿、麒麟等組合的畫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巨大的門樓上,極具美感。最奇特的是,在題額上方左右兩邊各有一只鳳、一條雕刻精細、活靈活現的曲龍。不過所雕之龍在鳳的下方,與傳統的龍在上鳳在下正好相反,是典型的清同治年間產物。在這里既可欣賞精美絕倫的磚雕,也可感受到歷史的印跡。
黃氏大夫第是黃峭第三房鄭氏第十九世孫黃映璧的宅第。該門黃氏自雍正至嘉慶間祖孫三代均誥封為大夫,謂為“一門三大夫”。黃氏大夫第主院落建筑技藝精湛。磚石構四柱三間一門牌坊式八字門樓,磚雕豐富精美,富麗堂皇,有簡潔疏朗的圖案,有內涵深刻的畫面。四幅主畫面采用粗獷的寫意技法,雕刻了梅、竹、松,錦雞、鶴等,諧喻“松鶴延年”、“富貴長留”、“竹報平安”、“錦繡美滿”。既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主合院為三進二廳,正廳為一廳三天井,均三開間,南側有護厝。房子為穿斗式構架,大式作法,木構件小巧細致,瓜柱、月梁、雀替、花窗、隔扇的雕飾精美,栩栩如生?;ù俺说窨叹赖幕ú萃?,還雕刻了蝙蝠和鹿。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祿",充分表現了主人祈求福祿的美好心愿。這里的天井,采取暗溝排水,水漏設計成銅錢狀,且雕鑿精細,蘊含"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
廖氏“大夫第”,又號“廖健順”,建于清同治間,為朝議大夫、四品銜廣東候補通判加三級的廖傳珍宅第。此房廖氏晚清時祖孫三代“一門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廖氏大夫第共4座院落,占地2000余平方米。臨街兩院落三進二廳三天井,前店后宅。位于西門的兩座坐東朝西,主院落三進二廳二天井,另一院落為單進廳。西門廖氏大夫第主院落三進二廳,面積500多平方米。大門有些斜,取的是正西方向,是廖氏大夫第的特點之一。門朝西的廖氏大夫第臨街的院落,三進二廳三天井,前店后宅。房屋穿斗式構架,三開間。瓜柱、門欞、花窗雕刻花草圖案、歷史故事。窗雕有二十四孝中王祥“臥冰求鯉”、黃香“咨蚊飽血”和“孟宗哭筍”的典故。除此之外,還雕刻歷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蕭何月下追韓信、關羽在華容道放曹操的故事。這些雕飾,技藝精湛,人物傳神。
和平古鎮除有李氏大夫第、黃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等知名的筑外,還有始創于后唐的和平書院,有進士之鄉的美譽;還有東北兩座譙樓;還有位于南門的“謝氏糧倉”,又名“謝氏莊倉”;以及舊市三宮(天后宮、萬壽宮、三仙宮)等。
和平鎮,因其歷史上文化發達、經濟繁榮,而遺存了大量古建筑,有寶塔、書院、城堡、祠堂、義倉和庵廟宮觀等,有近200幢的明清民居群。和平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被評為中國特色小鎮,福建最美麗的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