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樸舍”,一棟由一對建筑師夫婦打造的民宿。同濟大學建筑系教師陳強博士,和太太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付娜女士,就是樸舍的主人。
樸舍=PureShare
樸舍的名字取自英文音譯,原意是PureShare,即純粹分享。對于時下最流行的“分享經濟”,陳強夫婦可謂是掌握了其精髓所在。陳強說,他們在市區有一套公寓,供日常居住,這里原本是第二居所,但因為居住頻率并不高,于是就變成了民宿。
“去年國慶節,我太太和孩子去泰國玩,朋友幫她在網上訂了一家當地的民宿,是一棟海邊的別墅。她以前都是住酒店,沒想到這次民宿的體驗非常有意思,她覺得自己就像當地人一樣生活。”
受到這次海外民宿體驗的觸動,夫妻倆就做起了房東。
一切從簡
“剛開始打算把房子租出去的時候,家里的爺爺奶奶這些長輩是第一個反對的。他們說如果客人隨便亂搞房子怎么辦?他們會愛惜你的家嗎?其實這些擔心都是有必要的。”
陳強說,如果想把這個房子租出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一個中介,租金比開民宿的收入更穩定,也更高一點。但是他覺得這樣做,這個房子就不屬于他了,如果周末或者平時想過來住,他就沒地方了。而且自己做民宿也比較有意思。
當初在裝修房子的時候,夫妻倆的想法是一切從簡,追求自然和樸素的風格。為了降低成本,像沙發、櫥柜一些家具都是從市區搬過來的;上下樓的木質扶手,是用木地板作為原材料磨平了直接覆蓋上去的;院子里,用來點綴的磚瓦有些甚至是從工地上撿來的。
“因為房子在郊區,設計風格和在市區的房子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我們不必拘泥于某種風格。像我們這里有榻榻米,然后也有一些歐式的,西式的,這種東西混搭在一起,實際上我覺得也有一種輕松的氛圍。比如,我們會放一些木質的東西,包括茶具、簸箕,是從我們老家拿過來的。”
樸舍像一本書
作為陳強家的第二居所,樸舍里的擺設都十分的居家,很多細節都留下了主人的生活氣息。從墻上的小玩具、客廳的自行車、到廚房的油鹽醬醋、書架上的書籍和照片,陳強希望房客們都可以通過這些東西來了解房子的主人。
“樸舍就像一本書,翻開看看,你就可以了解房東是什么人,多大年紀,什么背景以及我們的生活狀態。”
由于地處松江大學生附近,加上房子比較大,樸舍特別受到大學生和家庭游客的歡迎。有的學生會到這來開party,做工作室;有的家庭選擇從市區到這來給孩子過生日,或者過節。
“現在房子的地下室還有圣誕樹和道具服,都是客人留下的。過年的時候,有一些新松江人,他們老家是內蒙古的,他們親戚要到這里來過年,那怎么辦,家里只有兩室一廳或者一室一廳,沒地方,所以他就跟我們聯系,在樸舍住上個十天。不過,因為內蒙古人喜歡吃羊肉,結果搞得我家里的羊肉味道一個月都散不出去。”
住客視角的新發現
付娜說,過去,作為建筑師,她經常苦惱于無法接觸到來自客戶的第一手信息,因為往往一個設計項目結束了,就會和它徹底揮手再見。
“民宿讓我們真正與使用的房客之間碰擦出了火花。而有了這些來自客戶視角的對于設計和使用的反饋,我們還會不斷改進樸舍的不足。”
她說,這是設計師的“職業病”,總是力求完美,發現房間哪里的布局可以更好,就一定會去做,“所以,下次來樸舍,又會發現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