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玉林市的大容山里至今依然有一個古老的村落默默得存在,它就是始建于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64年)的高山村,從它建成的時候開始已經距今600年了。高山村坐落于廣西玉林5公里的大容山西南余脈的山坡上,在古代科舉時期高山村出了21個舉人,238位秀才,4名進士,可以說是玉林當地赫赫有名的文化古村。
高山村為研究地方科舉史、建筑發展沿革、宗祠文化以及禮制、書畫藝術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內涵。2004年5月已公布為玉林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已開發為旅游景點。2007年高山村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住建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2017年11月,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高山村擁有廣西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現今村內共保存有明清古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閘門6個,古青磚巷道9條,以及古墳、古井、古戲臺、古石碑、古石墩、古柱一大批。明清時代的進士匾、文魁匾、楹聯、畫壁畫等,這些富含歷史文化內涵且保全完好的古跡,正像一本不可多得的立體史書,吸引著我們去觀賞。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這個玉林有名的“進士村”——高山村。
沿著進村的馬路往里走,路邊的居民樓基本是統一的、復古的裝修風格。當地居民說,這是國家撥錢裝修的,就連樹下乘涼的石桌、石椅也是用國家撥的錢修建的。因為許多人家已近搬出到靠近馬路邊上,基本沒有人住在老房子里,所以只裝修路邊能看見的房屋,靠近內部的現代房屋沒有進行裝修,對明清古宗祠、名人故居、古巷等進行了維護??粗鴱凸诺难b修,確實多了幾分韻味,也使得它們與身后的明清古建筑更加和諧,不顯突兀。
在指示牌的引導下,沿著長滿青苔的青磚小道,可以找到古宗祠:牟紹德祠、李垂憲祠、牟氏思成祠,還有一些沒有標明姓氏的祠堂;古民居:李拔謀故居、徐霞客住宿遺址、青云巷、聚星樓與其他不知名的古民居。
牟紹德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現存為清朝乾隆庚午年(公元1750年)所建。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筑面積850平方米,是牟春芳后裔為紀念春芳(玉林牟氏七代孫)所建造,是該族子孫供奉祖先的地方,也是該族子孫娶親,祝壽,禮拜,議事的場所。內有石碑10塊、壁畫、灰雕、木雕數十幅。是典型嶺南古建筑結構,四進廳堂,依次為門廳、議事廳、香火廳和觀音廳。
牟紹德祠的大門十分恢宏大氣、莊嚴肅穆,牌匾上方的壁畫依舊清晰完整,屋檐下方點綴著藍紅相間的小花,莊嚴中不失淡雅。聽聞牟紹德祠是高山村保護最完整的古祠堂,可惜大門緊鎖,僅能在門縫窺視一二。從門縫往里看,地坪鋪上了水泥,兩塊“進士”牌匾、石柱、木門、燈籠依舊完整,無雜草叢生、滄桑荒涼之景。
再沿著彎曲的小路,就可以來到進士李拔謀的故居,是李拔謀中進士后建成的,距今有兩百年。這是一座三進兩廊的大四合院,從門外往里望,高門大宅,庭院深深猶存當年書香門第的講究與輝煌。往里走,因游客稀少,院內雜草叢生,墻上張貼的戲臺對與李家金先生的詩也已老化破損,略顯荒涼。但,將視線上移,可見檐上的飛檐、石雕,檐下精致的雕花、掛落、壁畫、門窗等,經過歲月的洗禮,已有些破損與黯淡,但依舊能看得見前人精巧的做工,讓人不禁心生贊嘆。
高山村共有九條古巷道(大墳巷、紹德巷、企嶺巷(青云巷)、思成巷、閣樓巷、長龍巷、郎官巷、三少巷),全長758米,其中以企嶺巷為最長,121,9米,35級臺階,高山村第一個進士牟廷典誕生在這里,先后有六名舉人,三十多位秀才,解放后家家戶戶都有大學生。因此是一條人才輩出的巷子,被譽為‘廣西文化第一巷’。有詩云:深深幽靜巷,學子讀書勤。日曉吟詩句,夜臨誦賦文。家家藏墨寶,戶戶踏青云。仕途亨通暢,興家益國民。
青云巷在牟紹德祠的旁邊,在青云巷里可以看到牟紹德祠旁邊的青磚墻與屋檐。青云巷里有些人家進行了翻修,門、柱子刷上了紅漆,墻也被刷得發亮,煥然一新,屋檐下的壁畫顏色有些暗淡,但是畫中的景物依舊清晰可辨。有些人家沒有進行翻修,略顯滄桑荒涼。
其他普通民居缺少修繕維護,經歷過風吹日曬后,長滿雜草,破敗荒涼。
高山村古民居倒塌嚴重,維修速度暫時跟不上倒塌速度,在既要保護又要發展古村落的發展風口上,如何突破?
依托“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品牌優勢,把高山村打造成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閑旅游農事體驗基地,通過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帶動古居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帶動村容村貌的改變,而且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使高山村的歷史和文化得到妥善保護和合理利用。
在玉州區農業局的支持下,高山村開始探索觀光休閑農業帶動游客到高山村的鄉村旅游模式。如今,高山村清灣江畔文筆嶺下辦了多個農家樂,有高山人家,桃源島農莊,百家樂家庭農場,高山蔬菜基地,玉州區花卉基地,林家馬場等,將古村落規劃與休閑農業發展規劃一起規劃,統一招商引資,達到休閑觀光農業與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業相互促進發展的良好局面。
了解到,高山村正準備與旅游公司簽約,讓公司負責古建筑的修繕,并在保護古建筑的前提下,進行旅游開發。高山村的居民已經都從老房子中搬出來了,高山村委會先詢問古宗祠的族人與古民居居民的意見,就古建筑的保護與旅游開發與村民進行協商,除了對古宗祠與名人故居進行維護,其他普通民居也都歸于保護和開發的范圍中,古建筑的所有者會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其中。桃源島農莊等農家樂是個人企業,不歸屬高山村委管理。在之前的開發中,指示牌、景區簡介、路燈、公廁、垃圾桶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但是高山村目前處于開發中,所以許多古宗祠是關門的,如果有單位需要進行參觀學習,會有村委的工作人員帶領參觀并講解,古建筑的管理與講解制度還未完善。
一路走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明清時期的古祠堂、古民居,有恢宏大氣的,也有殘垣斷壁的;感受到了高山村濃郁的書香氣息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希望高山村的古建筑能得到更好的保護,高山村的宗祠文化與書香文化能夠被更多的人知曉,有更多的人到高山村觀賞明清古建筑的美,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