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城西隅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西來寺。該寺始建于明朝,后來在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時重建。史冊中也有關于該寺的記載,據了解,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版《柳州縣志》中有曾有提到過“西來寺在西門外。”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座雄踞柳州城西隅的古寺——西來寺。
關于西來寺曾有過一段感人的歷史佳話。據傳說,唐元和年間,大顛祖師外出化緣,途經溪西鄉時,恰逢村民因旱求雨,但久求不至。天氣干旱民眾收成比較差,祖師看到災民這樣,就跪在地面求雨,用火焚身,感動上天就下雨。
為了感恩大顛祖求雨成功,造福當地百姓,當地民眾建了祖師堂專門供奉大顛祖師香火,明嘉靖四年(1525年)擴建僧舍,改稱祖師庵。清順治、康熙兩朝都有重修或擴建。到了乾隆七年(1742年)進行過大規模的重建,如今寺內保留一塊記載重建經過的清代木匾。
當時,縣太爺楊宗象請石峯和尚和隆江一個比較有名聲的人,三人來主持,發動施主群眾來捐資。這位比較有名聲的人就是當地一位樂善好施的貢生蔡振聲,以及他的兒子、貢生蔡士江、士洙、士淳父子,兩代人接力捐建寺廟,留下一段歷史佳話。西建的過程,當時是蔡振聲,就是蔡士江的父親,在建的過程中途老人去世,蔡士江,子承父志,共同維持建好這個古庵。
據了解,西來寺目前位置位于城中區雅儒路臨江巷西側,前臨柳江,遙對鵝山,建筑古樸典雅,高明閎麗,寺宇上古文化氛圍十分濃郁,是柳州尚存的佛教古寺之一。在大殿右邊,尚存——“西來古寺”光緒甲午夏一方石刻香爐,書法流暢,遒勁豪放,刻工頗為精細。此碑歷經一百多年,亦彌足珍貴。寺名乃取佛經來自西天之意。可見歷代歲月滄桑中,過盡白云蒼狗,漫歷暮靄殘陽,此寺一直傲然兀立。
繼而又在以后的那百多年間,歷經兵燹迭臻,尤其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響應太平天國起義的大成軍偕柳城縣洪勝堂農民起義隊伍,從寺前一帶圍攻柳州城西門和北門十幾晝夜。炮戰中又兩次短兵與出城迎戰的清軍激戰于寺旁咫尺之距的馬草坪,此役空前激烈,西來寺卻在硝煙流彈中巋然無損,曾讓邑人頗覺驚奇,善男信女更認作是佛祖、觀音顯靈護佑的結果。
循西來寺的歷史軌跡,溯悠悠歲月中未完全被塵封的印痕,不少往事仍昭然若揭,歷歷在目宛如昨天。原寺院甚寬大,歷來香火鼎盛,所屬土地有十多畝,租給人種植蔬菜,以租金供養及開展佛事活動。進入民國,囿于軍閥連年混戰地方不靖而無人顧及,寺屬土地便逐漸遭蠶食侵占,年久代湮已蕩然無存。風雨飄搖中寺亦破落不堪,景象凄清。迨至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得以重修,新顏宏麗如故,香火日臻興旺。后復又年久失修,至解放時僅余大殿一塊香火地和殿前北側兩間僧尼住房而已。
寺中昔塑有佛像五尊,其高丈余,其態莊嚴雄偉,俱為彩像金身。今殿中西墻尚存石刻碑文一塊(原有六塊碑刻),記述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柳州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水位竟漲到佛殿觀音金像的蓮臺下只僅離三寸!并記有十八年后即公元1920柳州時疫流行之嚴重可怖慘狀,致使后人才得以知曉,成為彌補地方史料闕如之稀珍,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然而寺中的佛像,皆逃不過“文革”的劫難,寺院被廠占用,僧尼無所依歸。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實,罹十余年梵音沉寂的西來寺,首先得到了修復,古寺又得以重光。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關于雄踞柳州城西隅的古寺——西來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