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今依然有非常多的皇家園林,其中有部分保存完好,而有的卻飽受創傷,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個曾經被康熙帝鐘愛后又幾經風雨的傳奇皇家園林——暢春園。
如果有人問,在中國哪里的庭院最美麗,估計很多人不用思考便會告訴你,江南。是的,江南是一個非常具有情調的地方,這一點連皇上都不得不承認。康熙帝當年第一次到南方巡查的時候,被江南如此美麗的景色和精美的園林,深深的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當他回到北京以后,立馬在北京的西北郊的東區附近,也就是前朝皇帝別墅廢棄的舊址上,修筑建造了這么一座龐大的園子,甚至康熙帝當年還為這個園子寫了暢春園記,里面記述了他當年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建造園子的原因,雖然這個地方年代已經很長也很破但是他的景色還是非常吸引人的,康熙帝雖然在這個地方造園但是也沒有太敗家,他只是用了這個地方的三分之一,就是為了節省工程費用,甚至沒有把原來的樹木全部砍掉,利用了原來已有的山遲樹木,這一點,是真的非常符合康熙帝節省簡樸的作風,這也是他能被夠人稱贊的原因,而且同時由于這個園子原先的規模格局就非常具有江南的風情情調,特別的適合帝王居住的需求。
暢春園以園林景觀為主,建筑樸素,多為小式卷棚瓦頂建筑,不施彩繪,園墻為虎皮石砌筑,堆山則為土阜平岡,不用珍貴湖石。園內有大量的明代遺留的古樹、古藤,又種植了臘梅、丁香、玉蘭、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間散布麋鹿、白鶴、孔雀、竹雞、景色清幽。暢春園這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造園風格影響了在其后落成的避暑山莊和圓明園等皇家宮苑。
暢春園當時的修造建筑邀請了非常有名的匠人,而這些匠人又都來自江南,所以說這座園子是明清以來第一次非常全面的引進了江南地方特色藝術的一座屬于皇家的庭院。它的供水其實是來自萬泉山的龐大的水系,因為萬泉山的水在南面,所以就想怎樣把南方的水引導到北邊,這樣才能應用到暢春園內,然后并沒有就這樣結束,水還可以接著從園子的西北角流出來途徑肖家河匯入清河,這樣才算結束,因為它的的地勢并不算高,為了使它躲避被西湖水泛濫時會帶來的危害,甚至在他的西面修建了一個龐大的大堤,這個堤被命名為西堤。
這座園子里的建筑不像有些地方非常的密集,相反的,而是很疏朗,他的景色大多數是通過植物的布置來完成的,在前朝留下的植物種類也非常的多,從其中一些景觀的命名,我們就能感受到園子里的花草就非常的繁茂,在院子里不僅只有北方常見的植物,還有一些來自遠方的江南,和更加遙遠的塞北。在里面不僅有可以觀賞的植物,還有許多的花果蔬菜,可以說種類是非常的豐富。在茂密的林間還有許多的小動物。而且其中很多地方還是按照江南的許多特色布置的。
自從這座園子修筑成功以后,我們可愛的康熙帝就不太想去別的地方居住了,一年中有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他都在那里度過,在那里非常勤勞的處理朝廷上發生的大事,同時也在那里隨時招待來拜見他的大臣,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暢春園逐漸變成了一個和紫禁城緊密相連的中心,而當時的大臣們為了更加方便的上朝,甚至在暢春園的附近,開始建造屬于他們的家和宅園,使這個地方變得非常繁華而且人流也變得越來越多,也因為這個原因,這座園子成為了后來清朝每位皇帝特別愛居住的地方。
由于暢春園是清朝皇帝的重要活動場所,它與清室政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時很多大事逸事都發生于此。最有名的當數康熙朝的“千叟宴”和雍正的奪宮軼聞。
“千叟宴”這一盛舉肇始于康熙,首次舉行就在暢春園。
康熙五十二年(1713)三月十八日,是康熙的六十大壽。不少老年人從新年開始,就陸續入京為皇帝祝壽。康熙十分歡喜,為了體現自己“與民同樂”“尊老敬賢”的圣君風范,下詔在暢春園正門前,宴賞六十五歲以上的祝壽老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又先后召群臣耆老一千余人,宴賞于乾清宮,宴席上即席賦詩《千叟宴》,“千叟宴”之名由此而定。此后,乾隆也舉辦過“千叟宴”,這就是被傳為佳話的康乾盛世“千叟宴”,乾隆之后,再也沒有舉行過這樣的宮廷大宴了。
至于雍正奪宮一案,至今仍是眾說紛紜。但不容置疑的是,康熙病卒就在暢春園的寢宮中,雍正登上皇位也是在暢春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月中旬,康熙在南苑行圍突然感冒,誰知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于暢春園。由于康熙廢掉太子胤礽后,沒有再立太子,雍正如何登上金鑾寶座,歷來眾說紛紜。一說康熙帝本意傳位于第十四子胤禵,臨終前寫下“傳位十四子”的遺囑,狡詐的胤禛(雍正)在“十”字上加上一橫一勾,變成“傳位于四子”;一說康熙帝病重時,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參湯將父皇毒死,然后奪了皇位;也有的說康熙帝特別喜歡他的皇孫弘歷(乾隆帝),因而把皇位傳給弘歷之父胤禛,以望相承。一般當代史學家比較認可第三種說法。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焚毀圓明園后,又對周圍的皇家園林進行了大規模搶掠和破壞,暢春園首當其沖,園中建筑悉被焚燒。
在以后的一個多世紀里,暢春園一直未能重建。據宣統元年(1909)的測繪地圖所見,當時的暢春園是一片荒地。民國時期,北京西苑一帶先后駐扎陸軍、馮玉祥國民軍等軍隊,暢春園被辟為操場。日偽時期,暢春園又被開辟成農田。
直到20世紀70年代前,暢春園舊址上新建樓宇還不是很多。之后,暢春園遺址的西北部劃歸北大所有,現在這里建有北達資源中學、北大教職工的住宅樓和研究生宿舍樓,后來有新建了暢春園食堂,大大方便了西北部片區的學生和教職工就餐。這樣,暢春園就成為迄今為止與北大結緣的最后一個古園林。
20世紀90年代以后,暢春園遺址一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其東北部,出現了形形色色的飯店,現已成為著名的暢春園食街。這一時期,遺址中段修建起暢春新園,已經成為附近人們游玩散步的小型公園。
今日暢春園遺址上的古跡,僅存暢春園東北界樁和恩佑寺、恩慕寺兩座山門。恩佑寺建于雍正元年(1723),是雍正皇帝為供奉康熙的遺像而建造。乾隆四十二年(1777),孝圣皇太后病逝,乾隆皇帝為了紀念其母,便在恩佑寺的南側,構建了恩慕寺,恩慕寺正殿供奉藥師佛。取名恩慕寺是兼恩佑寺和永慕寺二寺名而得(永慕寺建于南苑,是康熙為他母親燒香拜佛而建)。這兩座山門于1984年6月被列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并于第二年進行了修繕。
有學者曾說:“恩慕寺、恩佑寺見證了雍乾父子的忠孝情結與實踐,見證了一代名園暢春園的盛衰,見證了海淀地區的滄桑巨變,同時也是北京大學校園環境不可或缺的獨特景觀”。
歷經數百年變遷,暢春園走過了百年的風風雨雨,也目睹了百年的盛衰起伏。如今,只有位于北大西側門對面的恩佑寺、恩慕寺兩座山門相依而立。今天的人們,從北大西門經過,看到這兩座山門時,有多少能憶起它當日的盛世景象呢?
以上就是一個曾經被康熙帝鐘愛后又飽經風雨的皇家園林——暢春園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