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伴隨著住宅市場調控的常態化,國內排名前30的房企,紛紛將觸角伸向了包括養老、旅游、文化等形態在內的各類產業地產。一股以旅游、養老為主題的新一輪圈地熱潮也在暗潮涌動。在此熱潮中,養老、旅游也由過去的“單向發展”轉向“跨界融合”的發展軌跡。一時間,諸如“養老旅游”、“旅游養老”之類的熱詞成為網絡媒體的新寵。百度搜索顯示,與“養老旅游”或者“旅游養老”相關的搜索結果盡高達532萬個。

養老旅游:實質是異地養老的種類之一,是養老服務與旅游活動的有機結合體
面對養老與旅游的跨界融合,有人說“養老旅游”重旅游、輕養老,核心是旅游,而“旅游養老”則重養老、輕旅游,核心是養老。但在我看來,無論是“養老旅游”,還是“旅游養老”,其實質還是養老。換言之,養老旅游是異地養老的一種,準確的講,是異地短期養老(一般是一年之下)。與一般的居家、社區,甚至機構養老的研究角度不同,養老旅游是養老服務與旅游互動的有機結合體,是一種身體療養與精神贍養互為補充的形式。
參照一些學者、專家的研究結果,我國的養老旅游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種發展模式:候鳥式養老模式、居家式養老模式、療養式養老模式、立體化養老模式、農家休閑養老模式。不管哪種發展模式,我們都應該清楚的明白:養老旅游是一種將度假、休閑、養生、觀光等旅游形式融于養老的復合發展業態。
養老旅游:一群“健康、快樂、有為、成功”的活躍型長者主動尋求的積極養老模式
美國裔以色列心理學家阿隆?安東諾維斯基(AaronAntonovsky)在其著作《健康、壓力和應對》中創造了健康本源學(salutogenesis)一詞,他明確提出:“我們要關注的是健康的始源”。健康不只是吃藥、驗血、攝入適量的營養就能造就的,而是“一個保持自身和諧感的過程——這種和諧感就是能夠充分了解自己的生活,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有意義”。
結合上述健康本源學以及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我們不難發現,養老旅游所吸引的老年群體必定是一群“身體健康、精神活躍”的樂齡人士。對于他們而言,追求一種積極而非消極的養老狀態,是其選擇養老旅游的重要原因。養老旅游目的地往往首先要求周邊要有旅游景區或者旅游資源,以滿足老年人“邊旅游邊養老”的目的。但在我看來,為了滿足上述樂齡人士積極而非消極的養老需求,僅僅有外部的旅游資源還遠遠不夠。因為,健康、快樂僅僅是積極養老的初級階段,有為、成功才是積極養老的高級階段。
因此,養老旅游目的地在關注老年人健康服務、旅游休閑和文化娛樂需求的同時,更應從老年人自身所特有的興趣愛好出發,創造一個有利于“老人力”價值發揮的環境。正如綠城集團在烏鎮雅園所引入的“頤樂學院”,通過專門為老年人開設老年人大學,強調以學為樂,充分重視老年人精神生活需求滿足,為廣大老年客戶實現“健康老人、快樂老人、有為老人、和成功老人”的人生目標提供了一套積極的服務平臺。

養老旅游:依托“醫養健康產業”延長停留時間,增加養老旅游目的地的綜合效益
雖然養老旅游實質還是養老,但正如前文所述,它把養老服務與旅游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旅游成為老年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既然養老旅游是一種新型的專項旅游項目,毫無疑問養老旅游群體必將具有很強的“移動性”。統計表明,一般養老旅游群體在單一目的地停留時間集中于15天到3個月的區間段內。
對于養老旅游的消費者而言,不同目的地之間的“移動”既是正常的,又是必須的,因為這種正常的旅游移動一方面推動了全國養老旅游市場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在充實和豐富著養老群體的精神生活。但對于養老旅游的提供者而言,反而由于這種“移動”限制了自身綜合效益的提升。為了盡可能延長養老旅游群體的停留時間,各個養老旅游目的地均使出渾身解數,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收效甚微。為此,我建議引入”醫養健康產業“,通過對于健康服務的關注來延長養老旅游群體的停留時間。
所謂“醫養健康產業”,是指從整體醫學的角度,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利用醫學、養生學、健康學、心理社會學、環境學、行為學、管理學等各個學科對人們的健康從“心理->生理->社會適應力”進行全周期、全方位的綜合服務,以達到提高健康指數,改善生活質量的目的。引入“醫養健康產業“并非要強調治病,而治病也并非養老旅游群體的需求所在。相反,我們要”重療重養“,通過健康呵護、健康管理、保健療養來增加養老旅游目的地的對外吸引力。
小結:
雖然養老旅游看似很熱,但我個人認為其實養老旅游的春天還沒有真正到來。與其他眾多養老形式所面臨的困境一般,養老旅游目前還面臨著醫療養老保險關系的遷移、配套設施的建設、社會福利社會化扶持政策、專業人員的培訓等一系列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不健全帶來的壓力和考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一名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攜手并進,推動養老旅游步入更快的發展軌跡。(文章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