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古鎮,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個和傳說中八仙之一呂純陽息息相關的古鎮——呂四鎮。為什么它叫呂四鎮呢?因為八仙之一呂純陽四次來此故得名呂四,相傳呂四又是仙鶴駐足的地方故又名鶴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關于呂四鎮我們先來講一個故事。
嘉靖《通州志》卷一的記載,是筆者見到呂四古鎮傳說的最早方志記錄:“呂仙逰跡.相傳呂洞賓經逰呂四場得名以此”。
明萬歷《通州志》卷五,記載得較嘉靖《通州志》詳細,除記敘呂四放鶴田之外,還記載了兩位邑人所寫與放鶴田有關的詩。志載:“放鶴田在縣東呂四埸境,相傳呂洞賓四逰於此,故以名場,放鶴田即其逰處也,邑人盛儼詩:洞賓幾頓羲和馭,雲翼飄飖戀海天,九鼎液添瀛谷水,三山旌拂玉城煙。吳宗元.詩:自古神仙不可求,誰將小傳記東游,只今惟有千年鶴,為問當年曾見否”。
生於明末的顧道含,清初客如皋冒辟疆處,曾為《巢民先生題玉山君所臨薛稷十一鶴圖》題:“白狼東去百廿里,蓼角沙洲名海嘴,上有仙草人不識,鶴產仙雛哺于此,綠腳龜紋表殊異,相以圖經集諸美,四十年來地運移,海角坍沒波濤里,銜草不復見群鹿,鶴乎歸飛蓬萊矣”。并在所題詩下特注:“蓼角嘴入海,亙南北三四百里,.江海氣交,亦地脈結根處,上有仙草人不識,有鹿群以數百來逰,浮海來去,角坍沒,鹿不復至,而鶴亦種絕”。由此特注大致可知,明及以前,蓼角嘴仙草、大角鹿、白鶴的美麗動人傳說,宜可作僅存掌故來讀。
清代大詩人周亮工在《書影》中有呂四白鶴的記敘:“鶴生他處足皆黑,在南通州呂四埸所產皆綠,相傳純陽四至其地,故埸名呂四,鶴為黃鶴遺種云”。另一位南通詩人李琪,在創作於道光初年的“竹枝詞百首”中,對呂四的傳說及白鶴的描繪,可謂更有趣味:“海上飛來回道人,海濱放鶴出風塵,綠脛丹頂知何處,芝草無言猶自春”。
可見,呂四產的白鶴,風貌優雅,姿態茸秀,除丹頂外,脛、嘴、足皆為綠色,其余全白。另足有龜紋,鳴聲高吭響亮,清悅好聽,深為文人雅士的喜愛,就連宋代的仁宗皇帝,也曾派兩淮巡撫使呂夷簡四次到呂四采鶴備貢,并辟有“放鶴池”。顯見呂四白鶴獨特而高雅……。愿這美麗的傳說,伴隨著古鎮的興盛,而名揚五湖四海。
回歸主題,現在的呂四鎮怎么樣了呢?
呂四擁有1300多年歷史,有建于明朝的集慶庵,建于元末的三清殿、天主教堂宗教場所;具有啟東最古老的500多年的銀杏樹、呂四古井、清代進士李氏父子故居等文物古跡;是著名建筑大師陶桂林的故鄉;呂四的漁歌號子享譽中國。
呂四歷史悠長,其鎮名來歷傳說紛紜,主要與呂洞賓四至有關,并留下了“洞賓樓”、“純陽橋”、“洞賓大餅”等遺跡和名點。盛唐時,駱賓王因討伐唐武則天失敗而遁跡于此,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發現這里是天然制鹽場所,便屯兵燒鹽。后周顯德年間,正式設置政場合的地方行政機構呂四場。嘉靖三十六年,修筑呂四城,名曰:鶴城。古城周長462丈,城高1.5丈。城分東南西北四門,兩個水關。內設煙墩36個,一有倭寇立即燃煙報警。后因多次海潮侵襲,鶴城早已坍塌,大部分的呂四先民死于海嘯,海嘯過后朝廷從江南常州抽調“彭毛朱周成袁成”,史稱七姓移民,且鎮區南遷重建。清時所產“真梁”鹽晶瑩鮮潔,“色味甲天下”,曾作“貢鹽”,并在國際上兩次展覽獲獎。呂四背負富鐃的呂四漁場,自從麻勒吉開“海禁”,后,成為南北五省漁船民集散之地。鹽漁之利,商賈云集,店家攤販充塞大街小巷,一度有“小揚州”之稱。二三十年代,屢遭海匪蹂躪,1938、1939年日軍飛機三次轟炸,把一個千年古鎮糟踏得商業蕭條,建筑物破敗不堪。建國后,1952年6月定為具屬鎮。
一、呂四古鎮空間格局
1、呂四古城池
《淮南子》曰:“筑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梢娭袊糯ㄔ斐浅氐哪康木褪恰靶l君”和“居人”。呂四古城—鶴城也是基于這個原因建造的。
明代嘉靖年間,朝綱混亂,海防空虛。與呂四一海相隔的日本倭寇屢次登陸呂四,燒殺搶掠。呂四大地狼煙四起,烽火不斷。禮部侍郎崔桐巡查家鄉,發現呂四面對倭寇,無兵可擋,無城可防。于是上奏朝廷請求建城以御倭寇。
嘉靖三十六年(1558年),皇帝下旨撥銀4300兩,修筑呂四城。名曰:鶴城。
呂四古城,城周長462丈,城高1.5丈。城分東南西北四門,兩個水關。內設煙墩36個,一有倭寇立即燃煙報警。
在空間布局上,它是典型的中國古代城,四方的城墻,各面開門,中軸對稱。它以海防為主要的設計目標,與明代沿海修建的一系列海防城鎮類似。
鶴城,是呂四歷史上第一個城池,也是呂四人民抗擊倭寇的歷史見證者。由于歷史上多次海潮侵襲,鶴城早已坍塌,化為歷史煙云了。
2、南遷后的呂四
在古城被海嘯沖毀后,呂四鎮由海邊向內遷徙了十數公里,在通呂運河和三河港河交匯處開始了新的發展。
呂四鎮以現在的鶴城路為主要街道展開布置,中心為主要的商業區,四周則是居民生活區。小鎮三面環水,豐富的水系為它提夠了良好的內外交通聯系,使其成為了本地區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地。
二、呂四古鎮建筑特色
因為古城的毀壞,現在遺留下來的多為明清兩代的建筑,且以木結構為主。
1、外觀簡單樸素。作為一個海邊的城鎮,與江南那粉墻黛瓦的蘇式民居不同,硬山屋面,蓋灰色的蝴蝶瓦。屋脊用磨磚壘疊成一道又一道平行線,精工細作,俗稱清水脊。做脊的望磚每塊都要加工磨面,抬頭望去,寬窄相間,有暗有明。早期的脊頭,較為簡潔,素面無花紋,后來雕刻有暗八仙、蝙蝠、壽桃等圖案,再后來不斷增高,用磨磚搭起雙喜或多壽字形圖案,很是氣派。正脊當中,俗稱龍口,
大多數龍口用的是扇形方磚,起初為素面,后來也雕刻有吉祥圖案。磚墻用青磚,大多用三順一丁格式包皮砌筑,俗稱清水墻。磚墻很厚,厚厚的磚墻給人以穩固的感覺。
2、結構科學合理。
鎮上明清民居采用穿斗或抬梁式框架木結構,檁、梁、柱節點緊密配合,堅實牢固,有人稱作是“圓作扁做”。柱頭有卷殺,柱下墊木礎。墻體只起擋風避雨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如果拆去磚墻,能把整個屋架抬走,具有很強的抗震性能。地震來臨時,地面搖晃,震波傳到房子基礎,因基礎不深,影響較小。當地震發生時,質量好的古建是比較安全的,最多是屋上瓦片掉些下來,整座房子不會輕易倒坍。也因此為我們留下了中多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代建筑。
3、守封建定制。
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規定:“凡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有斗拱,飾彩色?!辨偵系拿窬訃栏褡袷亓硕ㄖ?,不論主人官階多高,資財多富,一律三間一進,結構五架梁。為增大室內的進深,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個軒廊或一個單步梁,沒有一間是七架梁的實例。但五架梁的梁架粗壯驚人,遠遠超過結構需要的許多倍。
4、結合自然環境環境因為當地冬冷夏熱,所有民居的主體建筑一律朝南而建,冬暖夏涼。三間一進,少則三進,多則五進、六進,最多的達七進,從前往后建在一條中軸線上,有的兩條軸線。
三、呂四古鎮典型建筑
1、洞賓樓
洞賓樓,始建于元末,明朝庚辰年重修,1976年文革中被拆,存“慕仙樓”匾額,現洞賓樓系文革后重建。
2、北三清殿
北三清殿,又叫崇禎觀道院、建于崇禎七年。當時有殿房16間,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
三清殿一直是通東地區著名的道觀。從第一代祖師羽勝陸起,傳至1958年。共16代。(最后一代主持道長是張雨亭)。
清初曾內供三清神像,現存三尊藥師、釋迦、彌陀大佛像。
3、集慶庵
集慶庵,位于鶴睡東側,建成于寧末至和年間(公元1054-1055),有大殿、九路頭拔廊、廂房、牌坊、香堂、骨灰塔等建筑設施,相傳自真慧尼姑起衣缽傳承,至今29代尚未間斷,該庵為通東地區佛教徒聚會活動的場所;銀杏故里,呂四現存三棵石銀杏樹,其中最大一棵樹齡逾700年,一棵樹齡
400年左右,最小一棵為200年樹齡,生長都十分喜歡繁茂,均列為啟東市文物保護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