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陳俊宏在《人民日報》上對《回望農耕》一書的序言評述,其主旨大概是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國家,農耕文明占據了很長的歷史時段,它熠熠生輝于世界文明史。由田、牛、犁、人構成的畫面,是農耕文明時期最常見的生動場面,而農具更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結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哲人確立的命題,集中體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世世代代依賴并運用的農具,已然成為順應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和維持生存、延續后代、生生不息的活化石,映射著先祖們的聰明智慧,映射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天人合一的動人情境。
讀過此文,不禁對農耕文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與此同時,也對新形勢下現代農業與農耕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田園綜合體的發展趨勢,已然成為現代農業與古老農耕文化,不可分割的紐帶與橋梁。
田園綜合體,這一熱度極高的網絡名詞,它所涵蓋的已不再是單純的旅游文化產業,既然說到了田園,那么除了衣食住行,種植養殖以外,農耕文明更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同時也是可持續長久發展的,人類精神文明的傳承。現代化的農機具早已替代了原始農具,我國的農耕文化極具歷史演變過程,我們不僅要懂,的確更要了解農具的結構組成,以及它的用途與實踐的歷史。
樺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城,獨特的地理造就了氣候特點不一,土壤結構不同的山鄉小城。這里有一處名為蘇密溝的地方,其地理位置位于吉林省樺甸市南部,與樺甸市隔江相望,幅員面積361平方公里。人口16093人,4393戶,轄14個行政林,63個自然屯,90個農業社,14個鄉直屬單位,以農業為主。距樺甸市5公里。東經126°44’至126°50’、北緯42°40’至42°55’之間,南北最長32公里,東西寬15公里,南部與靖宇、輝南、磐石三縣接壤。
蘇密的滿語發音為“粟末”,松花江原為粟末江,意為從天而降之河。滿族一部因沿江一帶稱粟末部。粟末,粟一作速,即今松花江,《魏書.勿吉國傳》“國有大水,闊三里余,名速末水”。為靺鞨七部之一,粟末部的活動地區。松花江干流源頭的重要支流輝發河,與滿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蘇密溝位于輝發河南岸,自古以來即是滿族的故鄉。而發別河,滿語口語音為“發哈別拉”意味渾水河,就是現今吉林省樺甸市的蘇密溝,清初就被劃為封禁地。
三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樺甸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與耕織勞作。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廢除《遼東招民令》后,清王朝為保護“龍興之地”,定長白山為祀山,周圍千余里化為封禁區,禁止移墾、刨參、采珠和伐木。至嘉慶年間,僅有少數散居獵戶和為看護封禁區所設的“卡倫”人員在此活動。
道光十三年(1833年),馬文良、韓憲宗(韓邊外)等魯冀流民來樺甸挖參、采金,官府曾屢次圍剿,均因韓邊外采取“兵來我走,兵去我來”及實施以重賄的策略而收效甚微。當時林茂地僻,種田戶僅十之一二,大多數以挖參、采金、打獵為主業。同治五年(1866年),韓邊外因助官府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吉林將軍富明阿將樺皮甸子、木其河一帶荒地賜其安插挖金流民。光緒七年(1881年)經督辦邊務大臣吳大徵與吉林將軍銘安奏請開放輝發河南岸蘇密甸子荒獲準,宣告封禁政策結束。
19世紀,闖關東的歷史遷徙大潮掀起。迫于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省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涌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
當時,東北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同治五年(1866年),樺樹林子、木其河一帶荒地成為韓邊外私人領地后,安置大量流民并墾荒約萬余公頃。清朝光緒7年外敵入侵。韓邊外為扭轉當時日俄入侵戰爭局面的艱難處境,攜一家老小從夾皮溝遷至蘇密甸子,并大面積開墾蘇密甸子荒地。蘇密甸子做為韓邊外的后方陣地,對抗日俄外敵入侵,起到關鍵性作用。
韓邊外定居蘇密甸子期間,大面積開墾荒地,開始了以農耕為主業的生活。
韓邊外先后在蘇密甸子興修水渠,開墾蘇密甸子的大范圍濕地,改造稻田,大批量制作農耕具,其中包括木犁、木耙、木掀、木磙子、木連擊、磨盤等農具。一時間蘇密甸子呈現出塞外“小江南”的繁榮景象,農耕鼎盛,六畜興旺。由此可見,韓邊外墾荒蘇密甸子,不僅為蘇密溝農耕文化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也足以證明蘇密溝山肥水美的田園特色。
蘇密溝在北魏時期屬“勿吉國”的粟末部,迄今猶有粟末溝之稱,后因東北地區地域影響,由東北方言而轉變為“蘇密”的發音。自清光緒七年準開蘇密甸子荒,由于久居樺甸一帶的韓邊外二次遷徙,使蘇密溝居民逐漸增多。
中華民國初期蘇密溝歸樺甸縣第四區管轄;日本侵占時期歸公吉鄉管轄。解放后,1948年為煤窯區;1949年改第五區;1956年化為大龍、興林和煤窯等3個鄉;1958年成立蘇密溝公社;1983年改為蘇密溝鄉;2007年與樺郊鄉合并。
蘇密溝是以境內蘇密溝川而得名。駐地東勝屯,轄大龍、小城子、煤窯、沙河子、前進、永興、興林、曉光、榆樹、友誼、大頂子、蘑菇園子、紅星、關門砬子、先鋒等13等個村。
蘇密溝處低山丘陵區,蘇密、發別、沙河子等3條河,縱流于境內;沿河形成河谷平地,屯落大部分布于此。地勢南高北低,無霜期為120天,農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
在漫長的歲月里,蘇密甸子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哺育著輝發河南岸豐饒的沃野。有著古老農耕文明的蘇密溝,猶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近年來,蘇密溝旅游業的興起,原土文化再度成為焦點。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蘇密溝將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深度挖掘蘇密溝歷史文化,傳承農耕民俗文明,弘揚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文化底蘊,結合田園綜合體發展趨勢,建設特色鄉村休閑農業旅游。從而形成生產優質產品、打造吉林名牌、創建樺甸特色鄉村旅游名片、傳承民俗文化的四大特色亮點,并依托優越的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資源重點發展旅游業,帶動鄉村經濟振興,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
美麗中國,美麗鄉村,樺甸市樺郊鄉蘇密溝已向著傳承古老農耕文明,開拓新型現代化農業發展,邁向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