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它也是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有著許許多多的古建筑。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我國現(xiàn)存古老、完整、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
北海位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總面積為68.2萬平方米,其中水面積38.9萬平方米,陸地面積29.3萬平方米,主要由瓊?cè)A島、東岸、北岸、西岸景區(qū)組成。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1961年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市人民政府評定為“北京旅游之最—世界上建園最早的皇城御苑”。2001年被國家旅游局頒布為首批國家級旅游區(qū)(點)4A級單位。2003年被評為北京市“精品公園”。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我國現(xiàn)存古老、完整、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全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太液池、蓬萊、方丈、瀛洲)構(gòu)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
主要景點介紹:
北海公園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shù)杰作。全園占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cè)A島、東岸、北岸景區(qū)組成。瓊?cè)A島上樹木蒼郁,殿宇櫛比,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環(huán)湖垂柳掩映著濠濮間、畫舫齋、靜心齋、天王殿、快雪堂、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北海園林博采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fēng)韻,并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瑰寶。
瓊島是北海公園的主體,四面臨水,南有永安橋連接團城,東有陟山橋接岸;湖中菱荷滴翠,碧水映天,島上萬木蒼郁,殿閣櫛比;巍巍白塔立于瓊島之巔,成為北海公園的標志。
瓊?cè)A島
簡稱瓊島,因島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稱"白塔山"。島高32.米,周長913米。瓊?cè)A,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另據(jù)神話傳說,瓊?cè)A是瓊樹之花(華即花),生長在蓬萊仙島上,人吃了可長生不老,此亦表示該島是仿瑤池仙境建筑的。清初,曾在山頂設(shè)置信炮臺,由八旗軍駐守,居高臨下,俯望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發(fā)出信號。
永安寺
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原名白塔寺,乾隆八年(1743)改為永安寺。該寺依山就勢而筑,共分三進三上殿宇,前殿名為"法輪殿",殿前左右設(shè)有鐘、鼓亭,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像。中殿"正覺殿"、上殿"普安殿"(白塔下),原為喇嘛誦經(jīng)之所,帝后在園內(nèi)游樂時常來此燒香拜佛。該寺殿宇、佛像均被修飾一新,引人入勝。游客參觀該寺和登白塔遠眺京城全景,須另購票進入。
永安橋
建于十三世紀時期的元代初年,是一座以雅潔、精巧取勝的連拱大石橋,起著連接與烘托瓊島的重要作用。在橋的南北兩端,各豎彩繪牌坊一座,名為"積翠"和"堆云"。牌坊前還各設(shè)有一對石獅子,對稱呼應(yīng),相映成趣。近年,橋面和雕欄均修飾一新,在碧水、藍天和巍峨白塔的映襯下,更是蔚為壯觀。我國園林中的橋梁秀麗多姿,形式多樣,主要有拱橋、浮橋、廊橋、亭橋和梁式橋等,橋引人隨,妙運無窮",這是因其實用性與藝術(shù)性高度得到統(tǒng)一的結(jié)果,所以此類橋梁成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shù)中的精品之一。
引勝亭
內(nèi)設(shè)石碑一塊,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總記》,記述了該山的建置沿革。
昆侖石
正面"昆侖"二字為乾隆手書,背面還刻有他寫的一首詩文。此石為象征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昆侖山而設(shè)。昆侖石后面的眾多巖洞,為疊筑假山時所砌,以象征神仙們居住洞天福地"。
法輪殿
為永安寺內(nèi)第一座殿堂,“法輪”意為佛法輾轉(zhuǎn)流傳不息,猶如車輪滾滾,此殿闊五楹,單檐廡殿頂,殿脊正中置琉璃寶塔,塔兩邊殿脊上嵌有琉璃彩龍戲珠浮圖,造型獨特,為一般寺廟所罕見。
四亭二碑
在法輪殿殿后的山腰處有兩座牌坊,南題"龍光",北題"紫照"。過了牌坊即為正覺殿,殿前建有"滌靄"、"引勝"、"云依"、"意遠"四亭。四亭上下對稱而造,典雅美觀。
普安殿
是永安寺的第三重殿,殿名有普度眾生之意,大殿為五楹單檐廡殿頂,內(nèi)供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像,像兩側(cè)為其得意弟子班禪,達賴坐像。
龜趺石碑
兩塊,豎于普安殿東側(cè)下的平臺上,原刻有贊揚佛教的文字,因年久風(fēng)化,字跡已模糊難辨了。
正覺殿
為永安寺的第二重大殿,殿內(nèi)供彌勒佛,此佛雍容豐腴,笑容可掬。相傳他是十世紀初的一名游方僧,名契此,號長汀子,在世時常背袋行乞,所得錢物悉數(shù)捐贈寺院,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布袋僧”。大威德金剛神像大威德”為藏傳佛教密宗菩薩名,他“有伏惡之勢,謂之大威;有護善之功,謂之大德”。這里供奉的神像為牛頭人身,造型威武兇悍,頗有除惡務(wù)盡之慨。
北海白塔
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據(jù)建塔石碑記載,當(dāng)時"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shè)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nèi)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fù)時,發(fā)現(xiàn)塔內(nèi)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nèi)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于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這種象征神權(quán)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設(shè)置于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xiàn)"君權(quán)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善因殿
位于白塔前,是座小巧精致的宗教建筑。殿內(nèi)供有銅質(zhì)鎦金"大威德金剛"(俗稱"千手千眼佛")佛像。其殿頂,為上圓下方的雙重檐,以表示"天圓地方"之意。四壁外側(cè),用佛像琉璃磚裝飾,華美而莊重。游人至此,居高臨下,視野無垠。是觀賞京城景致的佳之地。明朝人士韓雍,曾這樣描述他在此處所目擊到的景物?quot;近而太液晴波,天光云影,上下流動;遠而西山居庸,疊翠西北,帶似白云;東而山海,南而中原,皆一望無際,誠天下之奇觀也。"(《游西苑記》)。今天的北京城,大廈林立,道路坦蕩,樹木繁茂,生機勃勃。古城新姿,早已非昔日可比。
悅心殿和慶霄樓
悅心殿原是清代皇帝游幸宮苑時休息、議事或舉行宴會的地方。殿后的慶霄樓是每年農(nóng)歷臘月初八,乾隆陪其母親觀看湖上冰嬉盛會的地方(冰嬉是一種冰上的擲球游戲,由兩組人參加作競技表演)。
閱古樓
坐落于瓊島西北側(cè)的湖畔,建于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樓呈半圓形,玲瓏俊雅。"閱古樓"三字為乾隆手書。樓內(nèi)墻壁上,鑲嵌著中國著名的《三希堂法帖》等石刻495方,共收集了從魏晉至明末135位著名書法家的340件楷書、行書、草書等作品,總計約十萬字左右。書法、刻法均極其精美,被稱為"雙絕"。這是一座集我國歷代著名書法之大成的杰出建筑,在我國文化藝術(shù)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銅仙承露盤
位于瓊島北山腰處,銅仙雙手托盤,面北立于蟠龍石柱上。據(jù)說,銅盤可承接甘露,為帝后拌藥,旨在延年益壽。
扇面亭
位于瓊島北坡,坐南朝北。相傳晉代文學(xué)家袁宏(公元328-376年)得官上任前,朋友送他一把折扇,并說:“愿君多施仁政,揚仁義之風(fēng)。”這座別致的小亭就是根據(jù)這個故事修建的,正面墻凹進恰似漢字“風(fēng)”的“幾”偏旁,整體觀亭,又似一把折扇,建筑之巧,令人稱奇。
畝鑒室
為瓊島北坡一獨立小院。它依山而建,其回廊和垂花門樓別具一格;游人至此,進院小憩,頓覺心曠神怡。
智珠殿
位于瓊島東坡,這里曲徑回轉(zhuǎn),古樹參天,環(huán)境幽靜。智珠殿高居于半圓形的磚城上,人們站在殿前東眺,可見景山五亭錯落排列,其勢非凡。現(xiàn)在殿內(nèi)特設(shè)茶座,游人在此品茗觀景,其樂無窮。
滌靄亭
內(nèi)有石碑一塊,上刻乾隆寫的《白塔山四面記》,描述了該山四周的景色特點,是篇文藻華麗的導(dǎo)游詞。
假山洞
位于瓊島北側(cè)山腰。這里怪石嶙峋,崖險溝深,山洞眾多,雖由人工疊砌,卻有著天然之美。這些假山、石洞和瓊樓玉宇,是按照蓬萊仙境中仙山洞府的傳說模式建造起來的,路曲洞幽,令人神迷。
延南熏亭
坐落于瓊島北側(cè),俗稱扇面亭。據(jù)說,古代舜帝發(fā)明五弦琴并譜寫了"延南熏曲"。該亭便是根據(jù)這個典故命名。
一房山
在瓊島西側(cè)的駝背橋東,此處山石林立,仿房山形態(tài)建造。神話傳說,王母娘娘曾居住過燕京的房山。
海眼
位于一房山北面,表示與大海相通。舊時在瓊島上下曾設(shè)置汲水工具,這里曾有過溪流、瀑布、揚水、噴泉、潛流等水法景致,但已無存。
延樓游廊
呈半圓形,環(huán)抱于瓊島北麓的北海湖畔,長300米,共60間,分上下兩層。延樓游廊東西兩端分別建有"倚晴樓"和"分涼閣"。它宛如一條彩帶,把"瓊島"、"瑤池"(北海湖)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起著烘托和豐富山光水色的重要作用。
靜心齋
位于天王殿東北側(cè),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別致、風(fēng)格獨特的"園中之園"。該園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初名鏡清齋。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又稱"乾隆小花園",成為清代的行宮及皇太子的書齋。當(dāng)年,慈禧常乘小火車從中南海來此避暑,1913年改為今名。北海自1925年辟為公園以來,此處從未開放過。現(xiàn)經(jīng)大力修整,已供游人參觀。該處主要建筑有靜心齋、韻琴齋、抱素書屋、枕巒亭、疊翠樓及沁泉廊等。位于西北側(cè)的疊翠樓為園內(nèi)的高建筑,樓高兩層,登樓遠眺,北海景色盡收眼底。該園以山、池、橋、廊、亭、殿、閣的優(yōu)美建筑布局取勝,是一座風(fēng)光如畫,妙趣無窮的小巧園林,為園林藝術(shù)中的杰作之一。
鏡清齋
為靜心齋園中的主體建筑,因其前后臨水,詩云“臨池構(gòu)屋如臨鏡”,故稱鏡清齋。
抱素書房
為靜心齋內(nèi)一座相對獨立的小院,主要有抱素書屋和韻琴齋兩座建筑組成。人們從北海東北方向引來流水,形成泉瀑,水聲如撫琴低吟,有似碧玉落盤,故有韻琴齋之名。這里原為乾隆皇帝及皇太子的讀書處。罨畫軒為靜心齋園中佳觀景處。乾隆皇帝御制罨畫軒詩中有“來憑罨畫窗,讀畫隔岸對”句,意思是從這里可觀賞到周圍如畫的美景。
太湖石假山
靜心齋的北部是規(guī)模宏闊,堆疊巧妙的山石造景,其形態(tài)各異,精巧美觀。整個山石景色,是仿中國山水畫筆法疊石,這無異于用實物造就了一幅真實的山水畫。太湖石假山是北海公園風(fēng)景的重要組成部分。
枕巒亭
聳立與太湖石山峰上,精巧美觀,乾隆皇帝曾贊譽它是“蓮朵珠宮”。
半壁廊
是連接靜心齋主要建筑物的紐帶,廊隨山勢起伏迂回,給人一種曲徑通幽,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的無窮無盡之感,中國的園林布局,凡重要庭院和建筑物之間,都要在正房、兩廂或門兩側(cè)設(shè)置廊,諸如“抄手游廊”、“爬山廊”、“觀景廊”等等,半壁廊則是諸多廊建筑形式中的一種。
沁泉廊
為橋廊式建筑,它南控中軸,北倚丘壑,位于靜心齋中心。此廊橫架水面,廊下有滾水壩。這里曾是帝后消夏納涼的地方。廊東不遠處有一座精致的漢白玉石拱券橋,俗稱小玉帶橋。
天王殿
在九龍壁東側(cè),明代為西天禪林喇嘛廟。清代時重修,改名?quot;西天梵境",成為一座十分精美壯觀的佛寺。殿門外設(shè)有華麗的"須彌春"琉璃牌坊。殿門內(nèi)砌有三道琉璃門墻,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慈真如寶殿和琉璃閣等。大慈真如寶殿全部用楠木建成,供有三個丈余高的大銅佛。后面是兩層的琉璃閣,為發(fā)券無梁殿結(jié)構(gòu),外墻面嵌砌著五彩琉璃佛像,光彩奪目,尤為壯觀。該殿曾遭八國聯(lián)軍和日寇的嚴重破壞。現(xiàn)已修飾一新,全面開放。
大慈真如寶殿
為天王殿中院正殿,明代建筑。大殿為楠木結(jié)構(gòu),不施彩繪,走進大殿楠木芳香撲鼻,給人以清心爽氣之感,久久不愿離去。
鐵影壁
豎立于湖北岸觀堂前,為元代遺物,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影壁長3米、高2米,由一塊中性火成巖雕成,因顏色和質(zhì)地象鐵,故稱鐵影壁。影壁兩面均雕有云紋,異獸圖案,風(fēng)格古樸、雄健。民間傳說,這座影壁是為鎮(zhèn)懾、遮擋北京的風(fēng)沙而設(shè)。原在德勝門內(nèi)鐵影壁胡同,1947年遷來此處。
云起石
實為兩塊高大的太湖石,挺拔峻峭,巍峨壯觀,形狀猶如云頭對起,故稱“云起石”,是北京的名石之一。
澄觀堂
原為乾隆皇帝的游憩別館。院內(nèi)有浴蘭軒、快雪堂等建筑。中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年)的《快雪時晴帖》摹刻就嵌在快雪堂東西走廊的墻壁上。
九龍壁
中國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規(guī)模大、歷史久的一座,在山西省大同市內(nèi),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有特色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龍壁;第三座,在故宮的寧壽門前。后兩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北海九龍壁建于公元1756年,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全部用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壁的兩面各飾有九條蟠龍,戲珠于波濤云霧之中,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工藝高超,為我國琉璃建筑中的珍貴作品。它是大西天經(jīng)廠門前的影壁。建造這樣一座影壁,據(jù)說是為了鎮(zhèn)懾火災(zāi)和辟除邪祟。門內(nèi)為"大圓鏡智寶殿",現(xiàn)已修復(fù),巍峨壯麗。
五龍亭
此處原是明代泰素殿的舊址,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泰素殿,改建為五座亭子。五亭主次分明,飛金走彩,曲橋連綴,若浮若動,酷似游龍戲水,故稱五龍亭,為北海湖濱的重要點景。中亭叫“龍澤”,上圓下方,雙重檐。藻井有金龍俯首雕飾。此亭為清代帝后釣魚、賞月、觀看焰火的游樂之處。中亭兩側(cè)對稱而建四座重檐亭,左邊二亭名為“澄祥”、“滋香”;右邊二亭稱為“涌瑞”、“浮翠”,是群臣陪伴帝后玩耍的地方。
須彌山
設(shè)置于大殿正中,象征“南海普陀山”,山上有南海觀世音和象征八百羅漢的塑像,假山上怪石嵯峨,古塔聳立。須彌山后上方“極樂世界”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御題。
承光殿
位于城臺中央,是團城的主體建筑物。其平面呈十字形,前后有方形月臺,正中為重檐大殿,殿四面均有單檐卷棚式抱廈,頂覆黃琉璃瓦綠剪邊,飛檐翹角,宏麗軒昂。明代帝、后常來此觀煙火,清代改為佛堂,內(nèi)供白玉佛。
白玉佛
供于承光殿后廈佛龕內(nèi),用整塊白玉雕琢而成,高1.5米,頂冠和袈裟飾金箔,并嵌有紅綠晶石。佛像肌膚潔白,色澤清潤,神態(tài)頤靜慈祥。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在搶劫北海公園珍寶時,砍壞玉佛左臂,至今刀跡猶存。
瀆山大玉海
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甕放置瓊?cè)A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甕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fā)現(xiàn)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甕亭,將玉甕陳設(shè)于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甕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濠濮間
位于東門(陡山門)內(nèi)之北,為北海的園中之園。此處山石環(huán)繞,樹木茂密,曲澗石橋,游廊廳廈,環(huán)境十分幽雅。清代時,為帝后、近臣的宴飲之處。在頤和園未修復(fù)之前,慈禧于夏季常來此避暑、聽評書等。
古柯亭
位于畫舫齋東北隅。內(nèi)有古槐一棵,相傳為遼、金時代所植。此處環(huán)境幽雅清靜,清末,光緒曾在此處讀書。
畫舫齋
又稱水殿。這是一座以方形水池為中心,回廊四匝的幽靜庭院。主體建筑坐北朝南,東西為"鏡香"、"觀妙"二室。乾隆曾坐冰床來此題詞,"畫舫齋"三字便是他的手跡。清末,慈禧常至此游幸與傳膳。
碧照樓
位于延樓游廊中部,樓前為昔日帝后們登舟泛湖的碼頭。現(xiàn)為仿膳飯莊的大門。
漪瀾堂
在碧照樓之南,為該處建筑群中的主殿,其西側(cè)為"道寧齋"。這組建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鎮(zhèn)江金山寺建造的。原為帝后們泛舟、垂釣后,休息、進膳之所,現(xiàn)為仿膳飯莊。
仿膳飯莊
是一家專營正宗宮廷風(fēng)味的著名飯莊。至今已有七十多年歷史。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原清宮"御膳房"的廚工也隨之失業(yè)。1925年,一位原在清宮御膳房從業(yè)的趙仁齋,邀請孫紹然等幾位"御膳房"的廚工,在北海北岸開設(shè)飯莊,仿照清宮"御膳"的做法,制做各種菜點,并取"仿膳"之名的。1959年,"仿膳"由北海北岸遷至今址,不僅擴大了營業(yè)面積,而且增添了菜點的花色品種。由于"仿膳"菜點制作精致,色形美觀,口味講究,繼承了清宮"御膳"清、鮮、酥、嫩的特點。主要美食有:清宮點心,宮廷宴席和滿漢全席(俗稱皇帝餐)等,享譽中外,深為廣大游客所青睞。
瓊島春陰碑
在瓊島東麓,立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文為乾隆所寫。"瓊島春陰"為燕京八景之一。
小西天
是乾隆皇帝為其母孝圣皇后祝壽祈福而修建的。大殿面積1260平方米,四面環(huán)水,有橋可通;殿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整個建筑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是中國大的方亭式大殿。
北海湖
為北京城內(nèi)的大水域之一。以湖稱海,是為取"海上三仙島"之意。其水源來自頤和園的昆明湖,流經(jīng)紫竹院、什剎海,注入本湖后,通向中南海及故宮的筒子河,然后經(jīng)通惠河匯入海河而流注渤海。湖面約38公頃,湖岸線長3749米,平均水深1.米,深處達2.5。該湖隆冬時節(jié)是天然的溜冰場。其他季節(jié)均可蕩舟嬉戲,是人們喜愛的城區(qū)游樂水域之一。
春雨林塘殿
在濠濮間之北。殿外原是清廷的檢閱賽箭之處,門外的土山便是當(dāng)年的箭靶場。
先蠶壇
位于東岸北端。為北京九壇之一,建于乾隆年間。院內(nèi)廣植桑樹,原有親蠶殿等建筑,今多已不存。清代時,每年農(nóng)歷三月的某個吉日,皇后或由她派人來此祭蠶神。該處現(xiàn)為北海幼兒園所在地。
方殿
原名觀音殿,又名"海島",俗稱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國現(xiàn)存大的亭式木構(gòu)建筑。方殿四周清流環(huán)繞。四面水渠上各跨石橋一座,橋前各建有琉璃牌坊,在水渠外四角,還建有經(jīng)亭。原來在殿內(nèi)設(shè)有一座南海普陀山泥塑模型,山上塑八百羅漢,俗稱羅漢山。“海島”的名稱便由此而來,現(xiàn)已無存。
萬佛樓
也稱萬福樓,位于方殿之后。公元1770年,乾隆為其母親(孝圣皇太后)做八十大壽時所建。樓內(nèi)原藏有金質(zhì)無量壽佛一萬尊,但于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搶劫一空,建筑也被破壞殆盡。
闡福寺
位于萬佛樓東側(cè),原來殿內(nèi)有白傘蓋佛(佛身上嵌有無數(shù)珠寶)、御制碑記等,亦被八國聯(lián)軍所毀。現(xiàn)辟為"園林經(jīng)濟植物園",院內(nèi)種有數(shù)百種珍貴花木,成為科普教育和游覽欣賞的園地。
植物園
園內(nèi)種植了多種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jīng)濟價值的園林植物。這里還經(jīng)常舉辦各種花卉和書法展,供游人欣賞。
妙相亭
由48根圓形立柱支撐,為八角重檐攢尖頂。亭中有八角形須彌座,上為十六面石結(jié)構(gòu)佛塔,塔上刻有唐代(618-907年)僧人貫休畫的“十六應(yīng)真像”和乾隆皇帝撰寫的贊辭。此石刻為中國古代石刻藝術(shù)珍品。
以上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關(guān)于我國現(xiàn)存古老、完整、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北海公園的所有內(nèi)容,希望對你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