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農村有個“神奇”的現象,很多斗大字不識的農民伯伯卻能識得48個字。而這8個自古一直流傳下來的文字,表達了農時、季節、風俗,還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甚至成為整個民族精神紐帶的一部分。沒錯,它們就是農耕文明不得不提到的二十四節氣。
前幾年的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了一個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也就說,二十四節氣不僅屬于中國人,也是屬于全人類共同的文明遺產。
二十四節氣在中國源遠流長,早在東周時代,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呂不韋組織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中,就出現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個節氣名稱。最早記錄完整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文獻,是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漢朝的淮南王劉安組織人編寫)。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此后無論朝代如何更替,這套歷法體系,完整地繼承了下來,至今仍然在發揮作用。
中國的漢字充滿智慧,每個節氣只有兩個字,但是包含了天地人的智慧:只要說出節氣名稱,就可以道出這個節氣里的天象、地氣、物候、農事特征。比如現在,就處在小雪和大雪節氣之間,相當冷。
實際上,在中國的傳統歷法里,采用的是陰歷。月有陰晴圓缺,正好30天左右輪回一次。一年十二個月,不夠的天數通過閏月來平衡補足。
但是用陰歷來指導農耕生產,畢竟不太精確。在西方的陽歷引入中國以前,二十四節氣在整個中國,基本都是通用的。即使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也有這樣的話: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冬。說明在昆明,大家也是認可春夏秋冬的季節輪回。
如今的中國,陰歷陽歷一起用,春節和元旦的時間差,每年都有不少的偏離。春節有時候在立春以前,有時候在立春之后。曾經有“磚家”建議,將春節法定為立春那一天。只可惜這個建議,除了留下一點點笑柄,沒有留下什么痕跡。——中國的傳統實在太強大了。春節可是凝聚漢人的傳統最大節日,運行得好好的,非要去改什么?
回過頭看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2個字,充分展示了漢字的精簡、高效、形象,而且充滿了詩歌的韻味。下面是小學生都要求背誦的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怎么樣?24節氣又濃縮了一下,直接編成一首詩。背會這28個字,一年的節氣變化,季節輪回,基本都了然于心。單單這首詩,也充滿了春夏秋冬的意境美。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二十四節氣具有普遍適用性。實際上,二十四節氣,用得最多的地方,還是在農業上指導農事。這里摘錄一些二十四節氣的歌(很多是解放后改編的):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
驚蟄:驚蟄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蘇醒來。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
小暑: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
秋分: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
……
雖然我們很多人離開耕地很遠,但是從農耕時代延續下來的傳統力量,仍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比如說到冬至,除了想到隆冬時節,我們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冬至吃餃子。這風俗在南方略有變化,在我們老家,冬至往往是過年的前奏。很多人家,會選擇在這一天殺豬,然后制作臘肉,準備迎接真正的新年到來。
比如說,立秋到的時候,要多吃點肉,傳統說法叫作貼秋膘——現代人叫增肥。俗話說“夏天過后無病三分虛”,秋冬需要進補。立秋季節,正好大吃一頓——其實是因為天熱沒胃口,正好秋風乍起,溫度舒適,胃口大開。
貌似和中國的節日,都離不開吃,這二十四節氣里,和吃有關的習俗不少,比如吃伏羊的傳統(蘇北一帶)。當然,要是細究起來,幾乎每一個節氣,也都有相應的季節美食,讓中國人能從年頭一直吃到年尾!
吃的習俗,是對季節更替最好的提醒。人也許腦袋會忘記什么事,但是胃可以提醒過來。和吃有關的日子,從來不需要刻意想起,時時刻刻都會記得。所以說,中國的節氣推廣到全世界,估計一樣會受人歡迎,誰不愿意逮著由頭多吃幾頓啊?
當然,二十四節氣主要并非為了吃,而是指導農事。這二十四節氣里,很多和農事有關,比如驚蟄、芒種、小滿。而針對每個節氣,各地的農人,根據本地的狀況,又創造了很多本地的農時口訣。既有大一統的共同基礎,又有因地制宜的靈活機動,很象中國人的性格特質。
除了農事和習俗,二十四節氣還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紐帶。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即使不認識字(傳統社會識字率并不是很高),農民們也會記得季節的變化,這構成了一個文明的認同。二十四節氣,也構成了中國語言文字里的一個標準時間坐標系。
即使是江南才子寫書,書中寫到“這一日正是冬至……”,北方千里之外的讀者,即使間隔久遠,立刻就能夠想到天寒地凍的場景。這就是文化的紐帶。不管距離多遠,時間過去多少年,幾個字表達的意境,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體會得到。
不過,24節氣雖然屬于全世界,但是對國外來說,并沒有那么強的推廣價值。因為全世界四季分明,而且宜居宜耕的地方并不多。很多地方的氣候很不穩定,尤其是熱帶地區,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區分,24節氣完全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