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至今位置依然保存著許多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古寺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這座曾經古澤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的碧落寺。
碧落寺位于山西省晉城市西北8公里的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東山谷間,是古澤州境內創建時間最早、建筑規模最大、聲望最為顯赫的寺院之一,位居古澤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尤其是寺內現存的三個早期佛教石窟及與之相關的建筑遺跡、題記,更是記載寺院歷史的珍貴史料。雖說現存的建筑,為后人復建,但寺內現存北齊和唐代石窟十余處,明代古橋兩座,以及歷代摩崖題記、碑刻百余方,彌足珍貴。2006年5月,碧落寺成為全國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碧落山下碧落寺
來到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村東的小溪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村民說,山叫碧落山,寺院就是碧落寺。碧落寺坐北朝南,奇怪的是,寺院大門卻是坐東朝西,來者須從東門才能進入寺院。
原來,碧落寺的建筑形制非常獨特,無論是從布局還是構建,均與常見的傳統寺院有所不同。正是由于“背靠碧落山,面對萬松嶺”的緣故,整座寺院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則不足百米。寺廟整體布局雖坐北朝南,但寺院卻被夾在山中狹長地帶,寺門只能坐東朝西。
碧落寺由東向西分東、西、中三院。西院建筑主要是西閣,高有數丈,昔日曾藏有經書,現已蕩然無存。中院依地勢分層建五佛殿、七星洞、護法樓。七星洞是寺內現存最為完好的建筑,也是最具特色的一處。五孔窯洞排列于半崖,拱門圓窗,石砌階梯,既有北方建筑之宏偉,又有南派建筑之俊巧。從建筑形制來看,這種佛殿在晉城絕無僅有,國內也較為罕見。
建在寺院之南的觀音閣,始建于北宋末年。有居士說,觀音閣在歷史上很有名氣,曾一度被譽為觀音菩薩在太行山上的一座“城”。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農歷六月十九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紀念日,四方香客都要云集于碧落寺,虔誠拜祝。
北院和南院觀音閣之間,曾是一泓清溪,為方便寺僧、香客來往,明宣德七年(1432),碧落寺僧聞性空建木橋一座,天順五年(1461)三月,門人淳瑜又重建石橋。此為西橋,單孔半圓形拱,跨徑6.5米,全長14.5米,氣勢較東橋稍遜,被當地人稱“奈河橋”。往東40米的東橋,為兩孔半圓形石拱橋,。二橋并架于一河之上,人因之稱其為“雙橋”。
三石窟均有題記
碧落寺內,最吸引人的,是現存建造年代不同的三個佛教石窟。
石窟居于寺院東面,依山崖石壁,三個石窟一字排開。張廣善說:“從現存遺跡來看,最后一窟完成后,有人為三個石窟統一修建了前廊,從而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外觀,一座三窟八柱面闊七間的佛殿窟。”
三個石窟同處一塊連山石壁上,只不過現存的三個洞窟卻分別開鑿于北齊、唐代,其中西窟開鑿年代最早,9尊佛像目前保存較為完好。西窟外的西壁臺階旁有一處“大齊武平七年”的題記,可以推斷該窟的開鑿時間也應在北朝時期。
“大周萬歲通天元年”“大周萬歲登封元年”“唐咸通十年”,眼前一個個準確的年號,可以斷定,中窟、東窟的開鑿時間為唐代無疑。在東窟,還看到一則題記:“常山李弘大和七年記”,時為公元833年。
佛教石窟產生于古印度,稍晚于佛教傳入中國,并很快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張掖、武威發展起來,而后逐漸東擴,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465年)開造著名的大同云岡“曇曜五窟”,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十八年(494年)遷都洛陽前后,從平城(大同)到洛陽沿線,更是大興造窟之風。作為沿線重要的區域,古澤州先后出現羊頭山石窟、碧落寺石窟,也就不足為奇了。
碧落寺石窟共有大小雕像102尊,形態各異的佛、菩薩、弟子、力士雕像,或坐或立,造型各異。作為北朝時期的作品,碧落寺西窟的九尊佛像莊嚴慈祥,面帶微笑,顯現出文雅、和善、親切的神情,具有漢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氣息。在窟內或大或小的佛、菩薩、弟子間,布滿了供養人線刻畫像。有人對此進行過統計,石窟內壁有供養人題名84處,線刻供養人近千。不少題記中,還留有官職等內容,據推斷,這些供養人大部分生活在北朝時期,少量為唐代。為何北朝時期石窟,出現唐代的供養人?有人推測,這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刻的。
畫像中人物大都頭梳高髻,腰系羊腸紋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顯露出一種莊重秀麗、溫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紋飾隨肢體的運動而起伏聚散,如鐵線描,既顯現出絲質服裝的柔軟光潔的特性,又透露出覆蓋于衣服下的肌體之美,作者巧妙運用陰陽結合的線刻技法,使得線條柔和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頗具神韻。西窟線刻畫對研究我國線刻畫的歷史沿革、線刻畫與佛教之間關系的源流及繪畫藝術、邑社組織、社會風俗等均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
中、東二窟均為唐代作品,分別鑿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各七尊佛像,數量遠少于西窟。中窟其主尊為阿彌陀佛,雖頭部殘缺,但佛像衣飾華美,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盡顯雍容典雅。窟外壁上,還有唐、宋、金、元各代題記多處。東窟是三窟中距地面最高的石窟,其佛像又另具特點,坐于須彌座上,著袈裟,兩側有阿難、迦葉2弟子,還雕有菩薩、力士等像。
相形之下,三個石窟中,西窟佛像雕刻手法略顯簡練、古樸,而中、東窟佛像則更為精美,人物體態豐腴、服飾精美,體現了唐代雕鑿佛像的風格特點。
碧落寺有著千年的歷史,你了解的有多少呢?
據了解,該寺初創于北朝時期,時稱“圣佛院”,其后經過多次鼎新擴建,至隋唐時頗具規模,更名為“碧落寺”,北宋英宗治平年間“碧落寺嘉譽達上”因以年紀敕以“治平”號其院,更名為“治平院”,金、元時復稱“碧落寺”至今。明清時名列古澤州四大古寺之首。
碧落寺經過歷朝鼎新擴建,至隋唐時步入其全盛階段。其時碧落寺雄居太行,香客云集,佛事活動名日繁雜,鐘罄悠悠,木魚聲聲,香煙霧嵐繚繞。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接踵而來,祈福、祝壽、題字、賦詩,盛況空前。
唐王朝在鼎盛過后,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潮中壽終正寢。長年的戰禍,加上武宗滅佛(845年),佛教文化陡然跌入了低谷。碧落寺也逐漸結束了它的輝煌,一步步走向了衰落。
五代十國,王朝更迭,戰亂頻頻,整個社會形勢每況愈下。后周廣順年間(951—953年),五臺山高僧普龍云游至此,因“共鐘愛其泉行,遂留而作終”,整葺殿閣,重建寺院,潛心日修,廣納徒眾,掀起了碧落寺歷史上的一次小高潮。
僅隔三年,周世宗于公元955年興起了大規模滅佛運動,在其黃河流域的統治區內,共廢寺3萬余所,碧落寺自然也未能幸免。遭受這次沉重打擊后的碧落寺一度曾頹廢至極,所幸者住持普龍仍率眾門徒虔誠奉佛,慘淡經營,直到北宋建立才開始逐漸復蘇。
北宋的九位帝王,除宋徽宗趙佶信道教外,其余全部信佛,各地修寺造佛活動不斷,碧落寺也得到了重新恢復。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碧落寺嘉譽達上,眾與其善,因以年紀敕以“治一平”號其院。始在南山“創建觀音閣,五問連樓,大殿輪奐,殿中壯麗。”
金代時創建溪堂、山堂,元至元五年(1268年)再次大規模重建并更額“碧落”,明代嘉靖年間創建東、西閣,清康熙44年重建大佛殿,其間還夾雜有多次補修。晚清腐敗,軍閥混戰,碧落寺依然在修修補補、生生滅滅中度過。
解放前夕,號稱“文物大盜”的“國軍”首領孫殿英手下一馬姓團長駐扎晉城時,對碧落寺進行了大肆洗劫,那砍掉了歷史脈絡的斑斑斧痕至今仍歷歷可見。解放后,寺院先后為馬廠、牛奶廠占用,寺內建筑拆的拆、改的改,期間又經“文革”的破壞。加之近些年不法分子的投機倒賣,碧落寺石窟只留得個“戚戚慘慘凄凄”的光景。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整理關于這個古澤州四大佛教寺院之首——碧落寺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了解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