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江南地區一個比較有名的少數民族,在江西贛州市有著一個素有“研究明清古建筑活博物館”之稱的客家第一古村——白鷺村。贛州白鷺村位于贛縣的最北端,毗鄰興國和萬安,又有一腳踏三縣之稱。
白鷺村依山傍水,既有田園風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又留給了白鷺厚重的文化底蘊。白鷺村至今保留著大量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以及濃厚的贛南客家文化。到目前為止,白鷺村是江南保存最完好最集中的客家古村落,雖歷經860多年的風吹雨打,依然保存有大小不等一定規模的堂屋、祠宇共69座。
在2006年9月18日于湖南閉幕的中國郴州生態(民俗民居)旅游節上,特色獨具的中國十大古村隆重亮相,贛縣白鷺村成為中國十大古村之一。
白鷺的由來
白鷺村位于贛縣北部,距贛州市63公里。白鷺早在商周時期就已形成人居村落,此后日漸繁榮。白鷺村現有近六百戶人家,2500人。村呈半月形,面積為0.2平方公里,6萬平方米的古建筑中,百年以上的客家民居就有140多棟,古色古香的青磚黑瓦建筑群落,多為明、清兩代所建。白鷺名由,很有些詩意。1986年6月版的《江西省贛縣地名志》載:宋紹興六年,鐘興由興國竹壩遷此建村。據譜載,鐘興夜夢白鷺,飛此棲息,遂以白鷺為名。能以如此美妙的故事來說明祖地的名由,至少可以說明兩點,一是族譜中第一個提出這種說法的人很有文化、很有想象力,二是表明白鷺村人對自己的家鄉是何等的摯愛。
村內建筑
白鷺人很早就品評了村里含數字的主要景點,并歸納為“白鷺十景”:天一池、二義倉、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廟、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但在白鷺老人的心里,保留著這些美好的記憶片段。白鷺的祠堂清一色連片的黑瓦青磚,風火山墻,飛檐翹角,氣勢非凡。堂內雕梁畫棟,玉柱花窗,天井錯落有致,正廳和偏廳相得益彰,住房和雜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門口排列著“龍抱石”和“旗桿石”、“功名柱”,上面鑲刻著文字、圖案,表述主人的功名與官銜。
在贛縣白鷺村偏西的北面山麓,有一座規模龐大,精致雅美的建筑,被人們譽為“山溝里的大觀園”,此建筑即“恢烈公祠”。恢烈公祠系乾隆年間清太學生、布政司理問鐘愈昌(公元1736一1795)所建,是前后三棟的連體建筑。南北縱深百米,正面寬約40米。三棟建筑一棟比一棟精美,后棟占地面積最大,除廳堂樓閣外,還建有花園假山,只可惜在清咸豐年間為石達開殘部炸毀,只剩西側一排邊屋。在現存的前棟“葆中堂”(又稱太守敬公祠)和中棟“友益堂”內,廳堂樓閣錯落有致,樓廊過道縱橫交錯,曲折相通,入內如人迷宮一般。僅大小天井就達16個,“九井十八廳”與其相比也要遜色得多。
民俗風情
白鷺村還有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流傳至今。每年正月初七,白鷺村家家戶戶點燃彩紙扎的各式“彩燈籠”、“彩紙船”、“彩紙轎”等等從祖祠“世昌堂”整隊出發,敲響鼓樂,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鑼鼓喧天,鞭炮間鳴,只見一群群赤膊短褲的客家后生仔們,簇擁著一個“井”字形的粗大木架——“打轎”,竄到“世昌堂”祖堂上,點燭焚香,禮炮齊鳴,鼓樂喧天,高擎“打轎”,三起三落,擊地三下,恕吼三聲“發!發!發!”(意在敲山震虎)驚醒祖祠背后五虎下山的龍脈,呼喚合族新年大吉,人潮便決堤似地涌出祖祠。
數百名勇士使出吃奶的力氣,把“打轎”搶往各自的目標——事先拜他們幫忙的準備領“打轎”的那戶人家。“打轎”象征“打(大)發”,參與的村民們搶“打轎”通宵達旦,終見分曉。尤其是那班祈求添丁生子的家庭,愿望更加迫切,大家都以能領到它為榮。每年中秋佳節的“火燒瓦塔”,也是白鷺村的一大奇觀。瓦塔直徑2米,高3米,用整塊的青磚黃瓦砌成。四孔塔門,高可容身。
美食:贛縣客家美食白鷺芋包
芋包是客家有名的小吃,又當屬江西省贛縣白鷺芋包最出名。因贛縣白鷺鄉盛產芋子,有別于其它地方的芋子,白鷺芋子外觀奇特,肉質潔白無瑕。
那么這個客家第一古村——白鷺村有哪些景點呢?
白鷺人很早就品評了村里含數字的主要景點,并歸納為“白鷺十景”:天一池、二義倉、三元官、四逸堂、五福第、六角亭、七姑廟、八角井、九成堂、十字街。但在白鷺老人的心里,保留著這些美好的記憶片段。
白鷺的祠堂清一色連片的黑瓦青磚,風火山墻,飛檐翹角,氣勢非凡。堂內雕梁畫棟,玉柱花窗,天井錯落有致,正廳和偏廳相得益彰,住房和雜屋秩序井然。官宦人家的祠堂門口排列著“龍抱石”和“旗桿石”、“功名柱”,上面鑲刻著文字、圖案,表述主人的功名與官銜。
如今的白鷺鄉白鷺村這顆古代文化及客家文化孕育出的璀璨明珠更是大放光彩。它因秀麗的風景、獨有的古建筑群、醇厚的民風已成為展示贛州市客家文化旅游、尋根問祖的探源地和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關于客家第一古村——贛縣白鷺村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們了解它有所幫助。